Ⅴ. 結論
找出靈修的時空因素的意思,就是從耶穌生命看出祂人性方面的發展,因為祂的神性是不能重複 (unrepeatable),故此是不能學習的(如: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讀福音書能讀到祂人性的光輝和溫柔,祂的榮耀和謙卑,我們就算是接上大能的源頭,生命被改變了。這豈不就是靈修的目的嗎?
只有這樣,靈修才不僅是引起憧憬或內心一趟隱祕的旅程,而是叫生命改變的經歷。
親睹登山變相之後,是必須再走回人群當中,服事他們,與他們在一起,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屬靈人──一個能與上帝同工,一起在劇變的社會成就祂旨意的人。
Ⅵ. 喻道材料
1. 中世紀的聖伯爾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聖伯爾納常被稱為最後一個教父,是西篤會 (Cistercian) 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聖伯爾納於 1090 年生於法國貴族家庭,自小鍾愛簡樸敬虔的修道院生活。成年喪母後,他與三十個志同道合的貴族青年(包括他的兄弟),拋卻繁華的生活,嘗試尋找一些最嚴格又是最熱誠的修道院修道。
後來聖哈定 (St. Stephen Harding) 讓伯爾納覓地自建一所修道院。他選了克勒窩 (Clairvaux) 這地方。新的修道院奉行極簡樸的生活,禮拜堂非常樸素,每日之糧僅為一些粗糙食物,並鼓勵修士多作禱告和沉思的工夫,其他時間要作勤苦的勞動。伯爾納和他的同伴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歷了與主同在的甜蜜經驗。克勒窩修道院立刻成了本篤會 (Benedictine) 的中心,千萬年青人為它吸引著來修道,而伯爾納本人亦成了當時歐洲的屬靈領袖。
伯爾納並不是躲在密室的人,他長年累月地旅行,積極參與各地大小的聖俗事務。他在仙司議會攻擊亞伯拉德的思想(主後 1140 年),對法國農民間流行的異端給與無情的掃盪,全力調停義大利諸侯與教廷間的爭執,甚至還發動了失敗以終的十字軍。他一生的言行均閃爍著一種無私無求的聖徒光輝。
而最重要的是,伯爾納和法蘭西斯或近代的梅頓等一樣,他們的言與行全是以耶穌為學效的對象,他們的一生就是效法基督 (Imitatio Christi) 的最佳詮釋。靈修大師能感召世人,從營營役役的俗世生活轉向以天上之事為念的屬靈生活,並不因為他們能生動又深刻地描述屬靈之旅的光景,乃因為他們的生活是反映出耶穌的靈性特徵,是人人都嚮往的,也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他們把靈性進程的可行之路帶給世人,讓世人可以跟隨。這也是我們要研究耶穌的靈性生活的原因。
2. 伯爾納的《勸思考書》
要明白伯爾納完全務實的靈性生活,就不應錯過他寫給教宗優革紐三世的《勸思考書》。優革紐(Eugeniusz III, 歿於 1153 年)原是伯爾納的學生,後被推為教宗,深知任重道遠,遂懇求他的聖道前輩為他準備一本勸勉手冊,伯爾納也答應了。《勸思考書》自十二世紀至今,仍然是擔任屬靈領導者最傑出的指南。
伯爾納深知教宗的事務繁忙,又位高權重,最容易失去自己,不再重視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不再重視自己而失去內在的人格和生活,這樣他就是過著與上帝僕人不相稱的生活(一卷三、四章)。
《勸思考書》就是為了解決這問題而寫的。原書題目是 De Considerratione,又可譯作《勸默想書》,只是伯爾納所言之默想不等於靜觀,正如他說之思考亦非僅是理性上演繹一輪便算;他要求人慎思明辨,亦要求人因渴望基督而虛心熱心(一卷十一章;二卷二章)。
《勸思考書》的最後一卷,從神學立場指出思考的根據和目的:根據是上帝;目的也是上帝。伯爾納在這一卷顯出他深得經院哲學的精粹,它非如一般人的想像,盡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瞎纏沒了,乃能把最精妙的關於上帝的思想應用到現實的問題上。
伯爾納的靈修思想能叫當時的人趨之若鶩,又叫現代人能不斷得益的,乃是因為他能結合了豐富的靈修經驗和對人處事的務實睿智,在他那一代能實際解決問題,從教廷到人性面對的危機都如此;就是在我們這一代,只要我們是帶領人的,從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到堂會主任和區會總幹事或主教,他的思想仍然是十分適切及時的木鐸,這是伯爾納靈性生活對教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