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道材》精選

《道材》精選: Ministries

詩篇四十七篇

新年新希望

因為舊事已過,都成新的了;因為前面展開的一年,就是一張未沾上任何色彩的畫希,代表著無限的可能;又像一本得以續期的書,可以再仔細研續。所以小的時候,老師總愛在學期開始就給我們「我的計劃」,或「我的志願」之類的作文題目。

但新年真的代表著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嗎?新的日曆真代表著一張新的畫布,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假如小的時候我們喜歡為新的一年作計劃、作夢,為甚麼長大了就不再作計劃,不再作夢?是夢不真實,因此沒興趣去作?抑或我們自己不真實,不敢再寄望,因此不敢再作夢?

到底是甚麼勢力或經驗把我們的夢騎去了?

約翰福音二十章 1-18 節

墓門為誰開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述基督的復活和空墳墓,卻只有約翰福音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在第一個清晨遭遇的事情。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的記述是有目的的,它要記載第一個復活節整天的事。

馬太福音十三 31-32

天國像一粒芥菜種

人是靠外表來衡量本質,又以數量來顯示實力,於是很多人就會營營役役地只做門面功夫,務要給人一種強者的感覺。反過來說,對一些外表衣衫襤褸,看來是勢孤力薄的人,我們就容易忽略,甚至刻意輕視。這種情況不僅見於現代都市人,昔日耶穌選召的門徒也有這種表現。
  當耶穌的名聲傳開後,人知道祂講道有權柄,又能醫病趕鬼,所以就吸引了一班人來跟隨祂,以為祂會做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建立天國於地上。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耶穌完全沒有半點跡象顯出是一個強人領袖,祂不單止沒有強而有力的後台作支持,連那些跟隨祂的人也變得意興闌珊,有些人退去,也有些人重操故業。那麼,耶穌剛出來傳道的「天國」又是甚麼意思呢?
  於是,耶穌便講了這個「天國像一粒芥菜種」的比喻,告訴人不要只看外表,更要看重生命的本質。現在看起來,天國好像無足輕重,像粒芥菜種,但它是會長大的,那時就會成為可棲身的良木。

馬太福音十七 1-13

劇變時代的靈性操練

社會要變,表明群體賴以存活的結構在變,以回應客觀的需要。活的社會可變,只有老化的社會不能變,如礦盡之礦工社群。我們的社會在變,華人社會卻十分內向!為什麼會這樣?

一個變動中的社會是個胎動的社會,它需一個接生人;傳統上這是教會的角色,連東德希望哲學家布納克 (Ernst Block) 亦肯定,稱之為「既濟與未濟之間的居間者」 ("Mediator between the already and the not yet")。

上帝是介入歷史,祂在真實歷史留下腳印,需要信徒配合來成就祂的計劃。現在信徒是熱衷於靈性世界的探索,卻淡於真實世界的承擔。難道靈修是逃避世界的藉口嗎?若然,如何辨認神在歷史行事的腳蹤?如何與祂配合?逃避世界就錯失與主同工的機會了。

我們不能像上一代信徒那樣,要嘛就只顧靈修,不問世事;要嘛就只從事社會或政治的活動,屬靈或宗教只成了社會行動的借口,沒有自己的內容。我們身處的時代太動盪,危機與契機只隔一線,需要屬靈智慧,更需參與的勇氣和持久力,才能克盡其職;「登山變相」的經文能給我們及時的幫助。

提摩太後書四 9-18

夏日樂‧讀書樂

夏日學校放假,整個城市的人也有放假的心情,工作步伐會緩慢下來。有人等待出門旅行;留在城內的,則享受著假期的輕鬆寫意。

暑假期間,教會也有許多活動,如:培靈會、夏令會、短宣,甚至郊遊。但有沒有考慮利用暑假讀一些好的屬靈書籍,叫自己的屬靈視野擴闊,進而能夠往下扎根,往上結果呢?

不要推諉說夏天不是讀書天,今天很多人家裡都裝設風扇或空調,因此天氣不是一個問題。工餘時候,沏一壺香茶,讀一本好書,這樣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恩典呢!
  
保羅在人生路走到最後一站,還為我們留下一段很美麗的讀書生活的記述,值得作為我們安排假期生活時的一個參考。

以賽亞書六8

我不可以差遣誰呢?

這段經文是差傳聚會最喜歡用的經文,但對其背景則可能不大了了。我們喜歡用、喜歡講,又喜歡聽,但不大喜歡行。為何有些經文我們喜歡用、喜歡講、喜歡聽,但卻不喜歡行?甚麼原因促使第一位聽者──以賽亞──聽了之後,又能夠行出來?而我們卻只喜歡聽,不喜歡行呢?是否因著背景、條件不同,抑或生命的元素有異,導致我們有兩種的表現?讓我們先明白以賽亞所處的時代。

羅馬書十二章3-8節

從教會看凡信徒皆祭司

我們說:「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同有做祭司的責任和權利,目的是要「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這個道理十分顯而易見,因為都是聖經的明言,既不需複雜的釋經,也不用寓意式,或靈意式,或任何古怪方式的解經才能明白,已經清楚明瞭地寫在聖經上了。

有些人卻覺得很難接受,硬要避重就輕地說平信徒與神職人員是有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權利。我覺得十分奇怪,這麼簡單直接的真理都可以曲解的嗎?是因為私利,所以我們不願與信徒平權嗎?抑或出於別的原因?

提摩太前書一章1-5節

愛的命令

筆者記得唸中學時,一位老師講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一次,他在書局遇見一位朋友,對方劈頭第一句就問:「你來看書嗎?」他幽默地回答:「到書局不看書,難道來買菜?」朋友顯得尷尬,掉頭就走。想想看,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像這類「你吃飽了沒有」的問候。

也許你認為那只是一種溝通的開場白,無傷大雅。可是,如果我們把彼此間的問候,變成一種有意義的話,那豈不更好嗎?本篇道材的題目是「愛的命令」,讓我們透過提摩太前書一章1-5節,學習保羅所提出的「愛的問候」,也聆聽他給我們關於防範異端的勸勉和教導。

提摩太前書一章18-20節

美好的仗

真正活過才是美好的。對於基督徒來說,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和挑戰,還包括了要在世上打一場美好的仗。就如使徒保羅為自己的人生所作的總結:「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7-8)而在提摩太前書一章18-20節,保羅也勸勉提摩太要為福音打美好的仗。

耶利米書四十章5-6節

選擇的路

對下一代的意義
敢於做決定,是創造自己命運的第一步。第二步並不會因為第一步就較為順利,但你既敢走出第一步,就很少會為第二步的順逆而後悔。
下一世紀是傳媒更發達的時代,在這股洪流下,人更容易成為一個不敢為自己做決定,結果人人都像同一個模造出來的人一樣。故此,我認為下一世紀做人第一大原則,就是敢於為自己做選擇。
選擇的自由與可能性,和可以按選擇來完成的能力,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決定因素,因此是最寶貴的。因著選擇,你不再是無個性的群眾一份子,無眼、耳、口、鼻的雞蛋頭,因此它是最重要的一關。此關能過,在下一世紀你就能在群眾中站出來,成為影響別人、帶領別人的人。此關不能過,你只是一個被影響、被帶領的人;這樣的人在下一世紀無千無萬的人潮中,多擠一會就給擠掉,在人海中消失了。
人類素來認識選擇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從多方面來認識它,好再學習運用這基本的功能。

創世記一至十一章

創意無限

倘若上一代是下一代學習做人處世的榜樣,那麼上一代就需要反省:有甚麼功課我們是做得不好,以致有可能影響下一代的,我們要主動提出來,希望壞榜樣的傷害可以減到最低,好給他們上路時扶一把。
甚麼是我們這一代人做得不好,而下一代又非要擁有它才能活得精彩耀眼的?我說其中一項是創意。不錯,不管你歸究何種原因,我們這一代就是不大有創意。我嘗試作下面幾方面的解說,作為一種反省也好,作為補過也好,就是希望下一代可以發揮創意這種天賦人權,好能活得精彩耀眼。

約翰福音十八章1-11節

重拾本性DIY

1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2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裏去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裏。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裏。6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9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約翰福音十七章14-19節

輪到我當家

要交棒是一個歷史的事實,無論你自視多高,你都是必會老化,然後要引退,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
不想交棒的,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力數接棒者的不是,因此交棒無從。我想藉著一個古代遺訓來解釋,其實下一代有接棒的資格,是不在乎他有多少地方像我們,或夠得上我們(二者若相同,也只有像我們一樣不濟!),只要他有一樣是精彩,他就可能是非常耀眼。我會用被譬為最具影響力的人——耶穌基督,說明祂是怎樣交捧的。
耶穌怎樣將棒子交給們徒,是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問題,專門做的研究不多,我在這裏能用的篇幅也有限,因此在這裏作專題式(topical)交代,是可以接受的吧。

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

你欠生命一份神蹟

生命的神蹟不是歲首煙花匯演,叫全城的人嘩然。
但神蹟的確是煙花,叫身旁的人嘩然。
不管是從哪一個點開始,
你都可以叫自己的生命耀眼,
叫你身旁的人嘩然,
當你的生命迸出耀眼光芒的時候。
* * *
這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嗎?當我們接觸的、看到的,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不是耀眼,只是暗淡黯然!我們認識的盡是充滿憂愁、焦慮、失望、憤怒、散漫、退縮的生命,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種沒有焦點、沒有希望的生命。
但我們不是說,福音就是給人第二次的機會?一種可以使生命耀眼,不錯,就像煙花—— 可照亮漆黑天空的煙花,並叫人迸發讚歎的生命?
我稱暗淡的生命為一般漆黑的天空。
耀眼的生命是個神蹟。人人都應擁有起碼一個生命的神蹟。今天你若仍然暗淡黯然,你就是欠生命一份神蹟。

使徒行傳十六章6-10節

靜靜聽心靈聲

我們是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的聲音可以聆聽的呢?不錯,不同的人對這個聲音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他也會因自己的經驗之不同而聆聽到不同的信息,但他是有聲音可聽,則是我們要強調的。
一般人可能稱之為良知之聲、原知的導引,基督徒可能稱之為聖靈的聲音。不錯,我們強調,你是有聲音可聽,而且要快快學會怎樣去聽,怎樣去跟隨。

王上十九1-18;加一13-18;可一35、45,六46;約十四16-20

煉金師的叮嚀

我家有一千七百呎,沒有一道牆不是被書架遮擋著。書房的書架子還是由天花到地面的,有人說這樣很有壓迫感,我卻習慣了與書為伍,離開它們的日子如魚離開水裏,非重返不能活得快樂。
我是自小學四年級喜歡看書的,也就是說,看了近半世紀的書了,當中有近一半的時間是活在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內。我對太太說,假如我生命最後幾年是可以活在圖書館旁,就算最圓滿了。
看了這麼多書,我從未試過做下面的事:我要把最近看過的一本書詳細說給你聽,那本書叫做《煉金師》。原著用葡萄牙文寫成: O Alquimista (Editora Rocca Ltd., Brazil),作者Paulo Coelho是世界級的名作家;該書英譯作The Alchemist, a fable about following your dream(NY:Harper-Collins, 1993)。出版迄今,已被譯成世界各主要文字,銷售量超過三千萬冊。我看的那本是借來的,據說香港無論訂多少本,一上架子就給搶購一空。
英譯文美麗得很,既簡潔又傳神,叫人愛不釋手。它述說一個牧童為追隨夢想,怎樣離家別井,穿州過省,甚至離開自己熟悉的城市,走過曠野,穿越沙漠,追隨煉金師,為要成就「個人的傳奇」(Personal Legend),得到曠世難逢的寶藏。全書有極多發人深省的警句。我是破例一次,作詳細的交代(參下文II.《煉金師》內容撮要)。
讀了一生理論性的書,我太太一直說我不是一個好的說故事的人,你若看過下文而感興趣,鼓勵你找英譯本看,只要有中四的英文程度就可以看得明白的了。

創世記九章5、6節,二章7節; 箴言十五章8節;彼得前書二章9節

嘩,你真棒!

讓我提供一個有趣的測驗,你推想結果會是怎麼樣?
走在最繁盛的街角,向後拋出一個硬幣,無論硬幣落在何人身上,我說那人的自我形象都是很低落的,覺得自己到如今都是一事無成,將來也不會有甚麼改變。你猜我說中的機會率有多少?五成?當然不止。
「難道八成?」
「我猜有九成,『占卜佬』就是靠此現象維生的。」
「為甚麼人的自我形象這樣低落?」你問。
「裏面有好多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最糟糕的是加上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
「願聞其詳。」

士師記十六章20節(另參士十三至十六章)

參孫 – 一個悲劇英雄的警告

A. 性罪行的矛盾
社會與環境告訴你,逢場作戲是男子漢的豪邁,幹嗎古老木訥嘛?報紙天天說,女人找尋自己的興奮和滿足是時髦的,誰稀罕貞節牌坊?
但假如你在性慾上犯罪跌倒,或有話柄落在別人手上,全世界的人都會一沉百踩,落井下石,直到把你埋葬了才滿足而回。
歷史沒有一個時代比現代人更放蕩淫穢,但也沒有一個社會比我們的社會更假冒為善,這是本題需討論的主因。
B. 參孫之敗叫人知所警愓
參孫不僅是一獨立個人,活在三千年前,更是一個集體個人(collective individual),意思是,他代表著人性的失敗跌倒,叫我們知所警惕:
1.我們若活在參孫的時代與位置,我們會一樣如參孫般失敗。
2.參孫若活在二十一世紀我們這個城市,他若從沒好好學習與領悟,他會把悲劇英雄的角色再演一次── 這也是我們非要以參孫作新系列起首不可的原因。
3.參孫不愛以色列女子,單愛外邦女子,跟今天有基督徒不愛主內姊妹,單愛不信的女人,是不是好相似?為甚麼會這樣,因外邦女子的風情?魅力?都有關係,這是參孫堪作警誡之處。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1-11節,二十六章14-16、36-50節

最後一程:不渝的操練

我們知道,四福音書作者對耶穌生平事蹟各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因此,對同一件事記不記錄,要記錄又要從哪一角度記錄,以及用多少篇幅記錄,真是各有不同。
就如說,耶穌降生只有兩卷福音書記載,耶穌復活則四卷福音書都只簡單記述,但對耶穌最後一程所經歷的事,四福音書的作者卻用了既仔細又激情的筆觸記載。其中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自然界的激變,和常理的扭曲,叫二千年後的人,不論讀了幾多遍,每一次再讀仍然驚訝得目瞪口呆

路得記四章17、22節;撒母耳記上十六章13節

大衛 – 一個男人的模範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他們視之為榜樣的人物,仔仔囡囡的可能是日本歌星,電子遊戲機主角或漫畫英雄;媽咪的可能是某個瘦骨如柴的女名模,或是成功的商界政界女強人,惟獨那個男人最孤獨,他沒有一個人是最佩服的,也難得有一個人是叫他樂意模仿。
最慘是這種「四野無人」的日子,在「父權漸矇矓」的二十一世紀非常普遍。有歷史以來男人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加「角色不清,身分不明」。昔日男人之所以是叫作一家之主,基本原因是一家都要倚靠他才得溫飽。但時移勢易,今天女人若不是賺的錢更多,職位更高級,起碼都可以與男人平起平坐,那麼男人專門的貢獻在哪裡?他獨特的地位與角色又是甚麼?
所以今天是「父權漸矇矓」的年代,“Fatherhood” 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是一個受到普世關注的大問題。
在這樣的時候來思想一個聖經最典型的男人,對一個四顧無人又無湮的「爸爸」來說,很可能有特殊的啟導作用。
但大衛這人,不僅一生事蹟是罄竹難書,論及他的書籍也可說是汗牛充楝,該怎樣介紹?我會挑出七件大事足以代表大衛最重要的里程碑,然後再標點出其內容與教訓,好作我們的指引或鑑戒。

何西亞書七章8節;使徒行傳五章1-10節

未到期就給摘下來的悲哀

為何有人有用,有人一點用處都沒有?

希伯來書十章32-39節

如何在豐裕安逸的環境警醒度日

據說在美國的黑人傳道者中間,流行著一個講道能感人的有效方程式,版本很多,大意是:「開始時低調一點,進展緩慢一點,之後漸入高峰,帶來火焰,然後在雷暴中坐下。」
希伯來書的作者真可說是這方程式的最佳榜樣,本段的希伯來書是最為人熟識的一段。本大段(七1-十39)是以基督為大祭司,給人開創出一條親近神的路為題旨,在表達上,它的基督論味道極重,可說是從低調開始,中間分作:
1. 麥基洗德的祭司等次(七1-八13)
2. 新舊約的祭司等次(九1-15)
3. 死亡與潔淨(九16-28)
4. 兩種祭司的獻祭(十1-18)
5. 新約的敬拜(十19-31)
作者有條不紊地分析和比較新舊約親近神之路後,他立刻引入一個雷霆萬鈞的警告:不要在平安舒適的生活中,隨波逐流地失去自己,乃要像昔日的信心偉人一樣,心懷危機感,警醒度日,「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37節)。

出埃及記十七章8-16節

堵住破口

進入新禧年,我們的社會來到一個斷層發展,很多方面都不是舊有世界的延伸,而是全新的發展。信仰在新世界中不重新思考釐訂,它就失去了那真實生命的承載力,哪裡就出現了一個破口,今天豈止是商場有破口,學術界、官場、財經界,豈不都呈現一些新現象,是以前未見過的?信仰在這關口不反省、深化、再重組,又豈不呈現出一個新破口?假如說,今天信仰面對的是一個破口處處的世界,又豈不是真實的描述。
當然,要怎樣面對破口,我們必須返回聖經,再問怎樣去堵住破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