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為何我常處自己的標準之下?
1. 四個都市故事
阿強是一個私立中學的重讀生,現在讀中七,想起過去一年苦讀卻結果失敗的日子,他又憤怒又傷心。他知道自己是喜愛讀書的,事實上他不敢想象未能讀大學的生活會是怎樣過,他哥哥和姊姊都是讀大學的。
他記得中七學期還未開始,他就把全年的書快讀一遍,然後編排好讀書的時間,他自問整年都只在努力做一件事,沒有旁騖。每次考完試都跟同學互相交換考試心得,他覺得應該有機會考入大學的,哪裏曉得成績出來會是這樣大出意料之外呢!完全沒機會入讀任何一間大學。
他好失望,想過許多傻「出路」,包括跑上大陸找工作(因為他覺得無面目見親友),在港找一份售貨員之類的工作;他甚至想過自殺,一了百了。但當悲傷情緒過後,他決定重讀中七,再努力。
他覺得最困惑的問題是:讀書是他自選的路,他把一切工夫都盡付其上,為甚麼每次都沒有好結果?
***
酒吧快要打烊了,偉賢不是不知道,他只是太熟悉離開酒吧後的進程,和這進程必然引致的結果,他一直逃避這結果,起碼這是他進入酒吧的目的。他知道,離開酒吧後,他會召喚一部計程車,把他載回家,然後全自動化地脫衣服、洗澡、上床;然後睡到天明,鬧鐘響了,他又機械化地洗漱,括鬍子;然後穿衣、上班── 他恨透上班。他是一個部門的經理,但他一直懷疑做清潔的良嬸比他快樂,良嬸只是按吩咐做簡單的工夫,就會得到稱讚。像前天,同事吃中午飯時,個個稱讚良嬸把他們飲水用的杯洗得好乾淨,以致他們一返到公司便有潔淨的杯可以沖咖啡。但他作為一個部門主管,從來沒聽過同事稱讚他。
別說上司,連自己部門的下屬都從沒對他講過一句好話。連那年暴風雨連綿不絕的夏天,他為公司同事爭取到一項福利── 若天文台發言人說有可能改掛八號風球,住離島的職員就可以不用上班── 也沒有人稱讚他,他們好像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他一直不明白,為甚麼他在公司的成績不能得到重視?他升職的年日比一般同事長,年終的花紅永遠比他預計的少(公司採用論功行賞制度)。他甚至懷疑,下屬在他背後搞聯誼活動而沒預他一分。
偉賢並不是不知自己的弱點,就如事事太執著、太認真,對人不夠圓滑,有時自己也覺得責人過嚴,待己太寬;他也承認自己在一些特別困難的工作上,欠缺一份持久力。不過,無論他用上多少理由來解釋自己的不足,他都不認為是自己在公司不順遂的主因,因為這些弱點人人都有。他認為自己不被賞識,是因為自己得不到鼓勵;換句話說,他覺得自己最好最強的一面,一直沒機會施展出來。為了逃避自己不堪的一面,他常於下班後就泡酒吧,已有好一段日子了,他痛恨這個經驗。
***
米雪望著自己的小腹,惱怒得很,她用力扭它一下,留下一個紅印,她覺得小腹突出來的肥膏,太像一個泡水的茶包了,她不能接受自己肚腹長了一個茶包出來。米雪如果遇見神仙,給她一個願望,她一定會要求神仙讓她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減肥成功,她為了自己的肥胖而花了許多金錢、時間,一直不成功。
她家裏有兩部運動器械,不能買第三部,只因家裏再沒有空間放置。她是三間健美中心的會員,一間專用儀器來幫人減肥,又說燃脂,又說火山泥敷身,就是沒一樣應驗;另外一間是專教人做耗氧健美操的,但每一次都做到她氣喘如牛,也就不再刻意去了。第三間是用器械來做體操的,她從電影及廣告看到一大班像有錢的人,工餘就走去做體操,談話的內容不是假日出海就是投資心得,好像蠻高檔的,她就跟同事一起參加了,哪裏知道實況根本不是這回事!
她家中放藥的地方才壯觀,你說得出的,和說不出的,她都有,而且還是天然產品呢,不是廉價的合成品。那批維生素ABCDEFG啦甚麼的,每次買都要幾千港元才可以結帳。
但基本上金錢不是一個問題,她爸爸是個有錢人,她是獨生女,一切開支她只負責簽帳,結帳是爸爸的事,雖然她已經接近三十歲。
她不明白為甚麼不能控制那幾處最愛長肥膏的地方,她的小腹、下圍,甚至上手臂也有愈來愈肥大的趨勢。她認為凡金錢能買的,她都花錢買過,如:減肥雜誌、健身器械、會籍、減肥藥、維生素,甚至減肥講座也參加了,就是沒半點功效。她快要瘋了── 為甚麼我這樣不濟事?
***
棠叔與棠嬸坐在床沿,低頭不語,室內燈光昏暗,二老的不語造成室內的氣氛格外凝重。
「我都叫你不要發那種牛脾氣」,棠嬸淚盈於睫地說:「你這樣把囡囡罵走了,怎麼辦?」淚水再也忍不住,就一連串的掉下來。
「妳一天到晚只怪我,妳有盡責任教囡囡嗎?」棠叔雖然自知理虧,他還是要為臉子的緣故,駁斥老婆。
「上一次囡囡離家出走,我們報警,結果給警官訓斥一頓,這一次我死都不肯去的了。」棠嬸猶有餘悸地說。
「去不去報警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者反而是,你有沒有她好朋友的電話或地址,可以去找她一下?」
囡囡今年十七歲,三年前她的性格開始出現反叛、迷偶像,常把午飯錢省下,只到便利店買一碗杯麵來解決,長期下來,她出現營養不良的徵候,包括脫髮和精神不振。囡囡把省下來的錢買偶像的唱片、海報,又在電台等候偶像出現。曾因整個下午站在烈日下暴曬等候偶像,回家時滿面通紅,那一次給爸爸罵了好久,結果第一次離家出走。
自那次以後,他們夫婦二人曾討論過管教兒女的事,認為自己試盡各種辦法都不見效。棠叔用盡各種威脅責罵的方法,沒效;棠嬸是用好言相勸,又用各種利誘與鼓勵,囡囡仍然沒有改變。棠嬸曾為囡囡求神問卜,又下應許,又把她上契給觀音,可是一點改變都沒有。
這一趟是囡囡為朋友慶祝生日,晚上過了凌晨三時都不回家,棠叔忍禁不住,到女兒入門那一刻就跳起來痛責女兒,女兒衣履都未更換,給罵不到十五分鐘就掉頭離家。兩個老人家坐在床前討論時,已是翌日,仍不見囡囡,所以他們才開始發急了。
「為甚麼人家教養孩子,孩子可以長大成人,知書識禮」,棠嬸無助地問:「我們教養囡囡卻這樣失敗?」
***
棠嬸的問題其實很典型,簡言之,那就是:「為甚麼我總是在水準之下?」無論我怎樣努力,為甚麼我連對自己的要求也達不到?還不是一方面呀,年紀愈大,失敗愈多,像阿強的讀書問題,偉賢的工作問題,米雪的減肥問題,以至棠叔棠嬸的教養子女問題,全是這樣熟悉的,好像都是我的問題。為甚麼別人成功的經驗,我卻那麼難於認同?到底說來我出了甚麼問題嘛?
2. 仍然失敗下去
也許叫我們最難忍受的,是我們知道自己錯了,便按自己能把握的方法去改過,結果仍然是失敗,也是叫人失望透頂的。像偉賢在公司內沒有人緣的問題,他的上司是知道的,在他工作的中環,有段時期很流行一些EQ課程,收費雖然奇昂,但他的上司願意用公費給他去上了一課程。偉賢是真心想克服自己性格問題的,因此很殷勤地上完整個課程,完全沒有蹺課。可惜他上完課,每次做足講師要求於他的功課(「操練」),他做完了,等著看改變,每一次都是叫人失望的,因為是絕對的依然故我。
a. PMA的謬誤
偉賢懷疑課程本身是不是跟六十年代他讀過的那一類東西沒有分別,像皮爾的《積極思考能力》(Norman Vincent Peal,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或卡耐基的「做人處世全書」一類課程── 一種現代人稱為「積極心理態度」(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MA)的課程。它們教導你,每遇困難,只要積極面對,無不可迎刃而解。這套理論在現代人的經驗中愈來愈不濟事,因為它們建基於一個不真實的假設上── 只要你態度積極,自然可以找到出路。真實的情況是,好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人的態度上,而是因為構成問題者是一問題,有它基本的,又是不因人的意願而轉移的、客觀的難處;你不痛下決心做點甚麼,更積極的態度也無濟於事。就以學中文電腦這個普通經驗來說,你要中文打字打得好,大部人都認為你非要學倉頡輸入法不可,但在種種輸入法中,以倉頡輸入法最花工夫學,你能因為心理上積極而可以比人少一點工夫就學會它嗎?誠然不能。PMA的方法給人一個錯覺:只要保持積極,困難就變得輕鬆了。
再多用一個比喻:人人都知道讀醫科是非常吃力的,內容又深又複雜,誰人又能用PMA而可以叫醫科課程變得輕鬆容易?
無怪乎有一位近代心理學家批評過去二百年出版過的PMA作品,說它犯的最嚴重問題,就是「沒有撒種的,我們卻一直鼓勵人收割,而且收割了那麼久。也許我們根本已經忘記了撒種的需要了」(Stephen R. Covey, The Seven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NY, 1989)。
甚麼是PMA的特性?它們慣常用的口號如下(上引書,頁19):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微笑比皺眉頭能為你贏取更多朋友。」
「無論你腦袋能想出甚麼,又相信它,你都可以得到它。」
b. 成功與代價
這是人喜歡PMA的原因,過去二百年不曉得有多少人因這信念來寫書和開班授徒而發了達,但今天它們的銷路下降了,因為人學乖了;現實若是真實的,人怎可能用自己的意願就能改變它?我們不是說積極的態度在成事上一無是處,我們只強調成功需要學習,而學習需要付出代價,故此你不能因為想做醫生,而且想到發燒,就可以逃避或減輕「學習和代價」的規律。
上引一書,作者認為人要成功,就一定要改變他的觀點與角度,他稱之為人看世界和看自己的模式(paradigm);人不能改變角度(paradigm shift),就沒有突圍的希望。他說的很有道理,也頗符合人的經驗。他提及的七種處人與處事的態度有很高的實用性,雖然仍給人一種現代化的PMA感覺,但它總算沒有上一代PMA作品那種一個勁只強調收割,卻不教人撒種那種口吻。為此,該書賣了超過一千萬本,而且筆者在美國買此書時(九九年夏),它仍是十大暢銷書之一。
重新學習對人和處事的態度是重要的,但人生問題是那樣複雜和多變,假如我在東南亞的文化和社會裏,遇上一些人和事,是作者那本三百六十頁的書沒有提及的,我要怎麼辦?這是絕對可以想象的吧,我怎樣知道應採取甚麼態度和方法來解決我的問題?
這正是「靜靜聽‧心靈聲」的主旨了。
c. 聆聽心靈聲
也許有人會奇怪,本章一開頭為甚麼會用一個進化論者的角度來處理心靈的問題?這裏可以作答了。本文引用的學派理論,是筆者認識現代學者從科學角度(生物學)論靈魂最具體又容易把握的理論,而靈魂及其功能正是本文的主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論人處事之法,容易陷在PMA的窠穴與迷惘,到一天我們遇上了一般心理學沒教導人的問題,人就會完全茫然。但人是有心靈的,這個心靈常會發出指引,是人人都能明白,而且又能付諸實行的,只是我們太沒有聆聽及順服心靈聲的文化與經驗了。
不管你用甚麼名字叫這種發自內心的聲音,稱之為「良知的聲音」或「原知(intuition)的指引」,都沒問題。基督教的教導是:人人都有一個靈魂,昔日還作罪人時,心靈可能昏暗,行為可能愚昧;但人重生得救後,聖靈就進駐人的心靈,作他的保惠師和教師,指導他當行的路,這就是我們說的「心靈聲」。
我們不能說一個不認識耶穌的人沒有心靈聲,發聲的可能不是聖靈,仍可能是他的心靈。除了完全否定心靈的存在的死硬唯物論者之外,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有一副心靈,而這心靈是活的,在有需要時,它會對我們的內心說話。因此,不管聲音是發自人的心靈或聖靈,內心給你的指引,你要好好聽從,你會發現原來有一位良師一直居於你心內。他要說話,他更期望你遵隨。
讓我們看新約一個十分具代表性的事例,以明白聖靈怎樣向人發言,和順服聖靈聲可以開創一個怎樣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