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oman with Bible

創世記九章5、6節,二章7節; 箴言十五章8節;彼得前書二章9節

嘩,你真棒!

讓我提供一個有趣的測驗,你推想結果會是怎麼樣?
走在最繁盛的街角,向後拋出一個硬幣,無論硬幣落在何人身上,我說那人的自我形象都是很低落的,覺得自己到如今都是一事無成,將來也不會有甚麼改變。你猜我說中的機會率有多少?五成?當然不止。
「難道八成?」
「我猜有九成,『占卜佬』就是靠此現象維生的。」
「為甚麼人的自我形象這樣低落?」你問。
「裏面有好多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最糟糕的是加上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
「願聞其詳。」

嘩,你真棒!: Service

大 綱
I.釋題2
A. 「你的自我形象怎麼這樣低?」2
1.學歷上的2
2.經濟的4
3.人微言輕6
4.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7
B. 觀點與角度的改變8
II.經文11
III.釋經與現代意義:人尊貴的本質與位分12
A. 教會貶壓人性的傳統12
B. 舊約論人的尊貴(創九5、6,二7;箴十五8)15
C. 新約論人的位分(彼前二9)18
1.「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18
2.「君尊的祭司」19
3.「聖潔的國度」19
4.「屬神的子民」20
IV.本系列總結:再上路21
A. 別淺化你的問題22
B. 預備付代價24
C. 注意心靈給你糾正的聲音24
D. 為自己建立做人處事的原則26
1.一切由夢想開始26
2.建立原則27
V.喻道材料28
1.柯維在地鐵車廂的經歷
2.誰要改航?
3.名人衣物的價值
4.筆者夢想成真的分享
使用建議28

嘩,你真棒!: Welcome

I.釋題
「嘩,你真棒!」
「你猜這是誰說的?」
「是天使,他們說:『#※=?』翻出來就是:『嘩,你真棒!』」
「你可不可以說得仔細點?」
A. 「你的自我形象怎麼這樣低?」
讓我提供一個有趣的測驗,你推想結果會是怎麼樣?
走在最繁盛的街角,向後拋出一個硬幣,無論硬幣落在何人身上,我說那人的自我形象都是很低落的,覺得自己到如今都是一事無成,將來也不會有甚麼改變。你猜我說中的機會率有多少?五成?當然不止。
「難道八成?」
「我猜有九成,『占卜佬』就是靠此現象維生的。」
「為甚麼人的自我形象這樣低落?」你問。
「裏面有好多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最糟糕的是加上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
「願聞其詳。」
1.學歷上的
你可曾跟一個由低下階層做起,最後發了達的人談話嗎?我因著是牧師的緣故,常有這些機會。
你可記得已故英王妃戴安娜,她遇難前與埃及富商的公子戀愛?你可知此富商法耶茲一生的憾事(現在變成恨事)是甚麼?就是他在英國多年做生意發了達,買了英國引以為榮的哈勞百貨公司(Harrod),又擁有法國的麗池酒店(Ritz)和無數世界有名的物業與生意,絕對可以說得上財權重一時。可惜的是,他不要說不能躋身歐洲的上流社會,連申請入籍英國也多年不成。未有他愛兒的悲劇前,法耶茲已多次接受報紙與電視訪問,他的說話總給人一種很濃的文化自卑感。其實作為一個埃及籍的富商,身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大國的子民,又擁有足以左右英國的財富,何苦自降身價硬要躋入英國發霉的上流社會?文化自卑感使然也。
文化自卑感又豈僅限於法耶茲?不能讀大學的香港學生,泡電玩機的台灣少年,和讀書同樣不成的新加坡學子,他們豈不全有一陣濃得化不開的自卑感?
99年夏,我在加拿大溫哥華工作,講完道去Metro Tawn商場買書時,在一架空天橋,我看見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跟六、七個少男在橋上玩到旁若無人,高聲喧鬧。看著他們,我心突然一痛,問:「為甚麼他們的父母會這樣任讓自己的孩子在這裏腐朽?」好多香港父母沒有問過孩子的意願,就千方百計要替孩子搞移民。歷盡千辛萬苦,不惜強暴地把孩子連根拔起,又粗暴地硬插在異土後,他們就以「要回香港幹活」作借口,同樣在沒得孩子的同意下,捨他們而去;這些孩子就終日在商場(mall)流蕩,商場成了他們的「托兒所」,他們在那裏荒廢自己的青春歲月。
我看了好心痛。對小學時與我認識的加拿大同工說:「2000年我的工作空檔全給塞滿了,但我不忍眼見這些孩子這樣浪費他們的生命,請你在2000年2月農曆年假,給我安排一個專為這些青少年而辦的聚會。只要給我五段時間,我要向他們解釋,為甚麼亞洲的教育署給他們評為讀書不成,是一個錯誤的判決。我要教他們怎樣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再次珍惜自己,向全世界證明『我是行的』。」
我在《輪到我當家》一書已詳論「教育署四宗致命罪」(頁242-257),指出就算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你是不可雕的朽木,因為香港和台灣整個本於記憶力來作考試基準的制度,是既落伍又無價值的;反過來說,就是考試取得幾優幾良,也只代表你是符合了這個又落伍又無效的考試制度,故不宜過早慶祝。
99年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了一個貽笑全世界的方案,他說要在香港建數碼港,要把香港發展成為全亞洲的矽港;這是我第一次感到做香港人好羞恥,因為我們的當家好落伍無知。矽港是一種文化,不是一種硬件的建設。它需要有一群由本地教育建立起來的,具創見的、有想象力的又富冒險精神的人,而財經界又敢於與他們配合,容易融資給他們發展,才可以搞起來呢!假如我們參考美國加州矽谷的特性與條件,我們則要敢於說,本於亞洲過去落後的教育模式,香港、台灣、新加坡都完全沒有條件建立矽谷文化,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太重死啃惡吞,完全窒息學童的創意和想象力。
說出來可能再叫我內疚。小兒玄熹自小很精靈,深得家庭醫生Dr. Bird的愛護。我從劍橋大學畢業那年,剛是恩師李約瑟(Joseph Needham)要建立劍大第二十八間學院── 羅賓遜學院(Robinson College)之時,他自己編寫那套《中國科技文明史》又來到最關鍵性的時候(他年邁,要退下來,需一組人接上)。有一次下午三時午茶時分,他問我可不可以畢業後留下來幫助他,他會在羅賓遜學院給我找一個講師職位,但主責是幫助他編這套我們人人稱之為SCC(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的鉅著。我是不經思索地一口拒絕,說我一定要在中國人當中工作。他刻意地問了一個我日後才明白的問題:「就是我叫你留下也不考慮?」我是日夕掛著香港的教會,也不覺得甚麼地說我一定要回到香港去。
不知怎的,我這個拒絕李約瑟邀請加入劍大的事竟然傳到街外。有一天,我和秀嫻帶玄熹去作身體例行檢查;檢查完後,Dr. Bird問起我們這件事,我們直認不諱。她說:「你知劍大一個職位的招聘會吸引全世界幾多個申請嗎?為甚麼不在劍大做兩年,拿到某種資歷,再回香港?你可知道像玄熹這樣的孩子,香港式的教育會把他糟蹋的嗎?」
好多年後,我們知道了;而且每次想起,我的心底都有一份濃濃的自疚。玄熹像我一樣,有種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記憶力就甚差,現在被迫訓練到記憶力不差,過程是痛苦又無價值的(參即將出版之《你欠生命一份神蹟》「附篇:給玄熹二十一歲生日的信」)。在一個資源短缺的殖民地時代,教育署高官趕建教育工廠,用生產線方式來教育暴漲的人口,是情有可原的。但到了二十世紀末,小小的香港外匯儲備常名列世界前列,教育署為何還不懂得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不是以教育署年標為準?而因材施教是教育最基本,也是我們有能力做得到的,這麼簡單的道理為甚麼都不能掌握?到底年拿荒謬高薪俸的高官,還要閉著眼睛害我們幾多代的孩子,他們的良心才會醒覺過來?
九七年秋,玄熹往美國讀書,整個人活起來了。他多數是讀完書上床前給我電話,計一下時差,常常都是他那邊的深夜二三時,無怪他每學期考試都拿全A成績了。
他這樣的成績在香港是可能嗎?那麼又是否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優於美國,所以才在美國可以,在香港不可以?那麼請問,香港培養過幾多個諾貝爾獎的得主?坦白說,我對香港教育署諸公好失望,常在教會鼓勵信徒,可以的話送孩子出外讀書,不要在這裏讓他們活受罪十幾年,然後被判終生是不可雕的朽木。
2.經濟的
自我意識偏低的一族,除了讀書不成這主因外,長大出到社會,「沒有錢」是最大的原因。不管是香港、是台灣或是新加坡,有錢的人可以昂首闊步,無錢的人就只可以垂頭喪氣了。如果你問人為甚麼會是這樣,他們會以一種非常詫異的目光回望你,好像說:「這樣顯淺的問題都要問?」
真的要問呢,因為整個問題(及其答案)已變得非常荒謬。「有錢」絕對是相對性的問題,即:相對於甚麼你是有錢,或沒錢?譬如說,你是相對於誰而沒有錢?或說你是相對於自己哪個時候是沒有錢?因為非常可能地,你不會是貧無立錐之地,口袋中或戶口裏半文錢也沒有,你只是相對於那個有錢人,你是沒有錢。或者說,你是相對於自己某個時候來說,現今是沒有錢。還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嗎?那時媽媽若給你十塊錢買零食,你覺得自己是富甲天下,十塊錢真是用很久也用不完。
當然,有沒有錢也是相對於你當下需要用多少錢來說。假如你好想買那隻名牌手提電話,自己有的錢又不足以購買,你就覺得自己沒有錢,是不是這樣?
好了,這裏正來到一個關口,叫自己就算口袋餘錢不及人多,也可以心底裏面知足快樂的,那就是聖經說的「去慾」,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我當然算不上是一個有錢人,但我心內那種富足感卻是很強的,所以我可以昂首闊步,其中是牽涉到一個好實際的實用神學問題,我現在說給你聽(另參《壞鬼神學》第一、二章,2000年內出版)。
由始至終我相信這個世界是我的天父創造的,所以是屬於祂,而不是屬於撒但的。祂創造好了,又把這世界賜給我去住、去用,和去管理(創一至三章);換句話說,這世界就是我的家,我是這世界的主人。
我是這世界的主人,就如說我的家是屬於我的,這與我的傭人不一樣,她不屬於這個家,家中各物也不屬於她,她只是一個僕人。家主在自己的家,只會用其中之物,而愛其內的人;卻不會用其內的人,而愛其中之物。後者正是現代人在世界上的畸言怪行,也是環境倫理學說中現代人之罪的地方:「愛物而用人」;而聖經教導我們的,卻是「用物而愛人」。
打個比方。假如我因工作而要遠行一段日子,離家的時候我會掛念甚麼呢?會不會是我家中昂貴的音響設備?舒服的大床或沙發?或設備齊全的廚房?當然不會啦,我會掛念這個家裏面的人,我的妻兒── 除非我精神有問題,對不對?
好了,經過悠長的時間,工作終於做完了,可以歸家了。返到家裏,我會不會把家中昂貴的音響,舒服的大床和沙發,和廚房齊全的設備,全搬到自己的房間,好證明是我擁有的?或一打開大門,就伏在地上,擁抱昂貴的地毯吻個不停,以慰離別之苦?當然不會啦── 除非我精神有問題。返到家裏,我豈不會把累極之身軀拋在舒服的大沙發上,但雙手卻會把妻兒擁入懷中?我若真是一家之主,我就一定會愛其內的人,但用其中之物,完全沒有別的可能── 除非我精神有問題。
好了,想一想我的僕人,她是菲律賓女人,因此也是一個好有音樂感的人。我不在家,她就會偷偷享用我那套昂貴的音響設備;又因為她是女人,對我太太化妝檯上的香水、香膏,說不定有很大的興趣,因此也會趁女主人不在的時候偷偷試用。假如女主人突然回來了,菲傭立刻就會跳入洗手間洗澡,立刻把香水、香膏洗掉── 一切都是那樣的偷偷摸摸,只敢在背地裏進行。因為她不是這個家的主人。
僕人的心態,相當於古代中國社會的婢女(廣東人所說的「妹仔」)心態。因著錯誤的世界觀,基督徒口裏說看萬物如糞土,心裏面卻是貪愛世物,而整個貪與愛都是在背地裏進行,像我的菲傭在我家裏面的行為一樣。
這個世界若是我的家,我就不會把世物搬進我的家,以滿足我的擁有慾;我要用它、享受它,是從來都不需要偷偷地進行的。又因為它是屬於我的,因此我不會濫用它、浪費它,誰會糟蹋自己家裏面的東西呢?故視世界為我家,會叫你不單不會貪愛世界(貪甚麼呢?誰會貪戀自己家裏面的東西?),反會叫你過一種很環保的生活,更會愛惜家裏面的人。這正是創造神學給我的生活態度,也是上面我說的富足感的來源。
要根治城市人「有錢就昂首闊步,無錢就垂頭喪氣」,重整創造論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學佛家人,口中唸唸有詞,說看破紅塵、色即是空之類廢話,或學基督教莫名其妙的高人,說看萬事如糞土,都可能給你偏差的觀念。你可真的認為全職教士都是一生淡薄名利之輩?教會的紛爭分裂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大家都為捍衛真理?真理怎會叫人分裂?原來一個錯誤的神學,或強迫自己要看萬事如糞土,這些「糞土」真的會復活還原,重新再誘惑神的僕人和兒女,再跌落它的溫柔陷阱去。
環境倫理(Situational Ethic)為現代人指出一大失陷之處,就是「愛物而用人」,它告訴我們要「愛人而用物」;只是它不能指出一條實際的路,但一個正確的神學卻可以。
3.人微言輕
這是由社會經驗累積而來的挫敗感:人微故言輕。
人若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長大,小時候他就是宇宙的中心。躺在嬰兒床的時候,稍不遂意,只要收緊喉部的肌肉,「哇」的一聲大喊,媽媽就會把手中拿著的杯碟全摔在地上,趕來嬰兒床邊救駕,她以為你吞了玩具或甚麼的進喉嚨去。此法多試幾次,嬰孩就發現了這個世界的第一定律:他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只要放聲大哭,周圍的人就會被命令,乖乖地走過來。我稱這個律做「嬰孩全能感」(infantile omnipotence)。這是好多人一生的顛峰;之後怎樣?除了下滑之外沒有別的路。
假如他繼續亂用這個律,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第一個挫敗感就是給人打屁股;到了進入幼稚園,開始與別的小孩子相處,他知道這個世界不由他意願轉移,人原來不都是他的臣僕,好多人是不聽他命令的;進入小學時更糟糕,原來老師完全不考慮他是長得多趣致或多帥,他們只以能不能獲高分來評一個學生是好或是壞。這個趨勢在小學、中學以至大學,都沒有改變。假如他就讀的學校與他的性格不合,他整個求學過程都是一趟否定自我的歷程。
書讀得不好,而仍能保持高度自信的,我們都說他不單是壞學生,還是壞人;故大部分正常的又是讀書不好的,就是沒有自信心的人。
進到社會有更大的熬煉,你成績不好注定見工面試都要比人多,至終賺的錢又不多。假如你沒自信,而這個情況又是寫在你的面上,在工作場所注定給人欺負,連女孩子也不接受你的約會;上司給你臉色看,就似乎更是辦公室的指定動作了。
還不單是辦公室呢,與兄弟姊妹的相聚,在同事工餘的消遣,說的話從來不被人重視,提出的意見只會給人忽略,對任何事的反對或贊成,完全沒有分量可言。換言之,在人群中你是一個不能成事的人,你完全明白人微言輕的意思是甚麼。
4.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
我一定要補上這一段,因為做了幾十年的人,三十多年的基督徒,服事基督徒的地區真可算五湖四海,我發現一個現象,基督徒儘管在將來是滿有希望的,但在今世他們的自我形象是偏低的,他們對自己、對人生、對世界、對事業,都普遍缺乏那種進取犯難的精神。經過多年的觀察與反思,竟然發覺此現象跟他的的信仰有莫大關係。
九十年代末費伯里(Christopher Fabry)寫了一本小書,叫做《Y歪信徒》(The 7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Christian),與八十年代末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對唱。費伯里論述第七十五種陋習中,指出基督徒「好用罪惡感操縱人」,我們慣於叫人感到內疚,假如別人不按你的要求做事,你就把罪惡感玩弄於鼓掌之間,利用它來折磨人,務要羞辱他們,督促他們遵照你的吩咐辦事。
這是個別低質素基督徒才會做的事嗎?恐怕不是,它可能是屬於我們的信仰傳統的。
我們不必在這裏重展「人性是善是惡」這等老掉大牙的辯論來混淆視聽,就算我們基督徒本於聖經都接受人是有罪的,但我們只著重罪的做法,又是否已過了分?到一地步,把人說得一錢不值,比腳底泥還不如(因腳底泥還可用來種花!),我們已經成了地獄的柴啦!
看看我們出版的單張,統計一下它兩種主要的內容(人的罪、神的恩),各佔的比例是怎樣?你讀過一紙單張,大部分是論神的恩,小部分論人的罪嗎?沒有,因為我們的壞鬼神學不容許我們這樣作,結果我們十之八九的單張,內容有百分之七十至九十都是論人的罪,百分之五至十是論神的恩、耶穌的救法。奇怪!我們以為人是不認識自己的罪,故要滔滔不絕。神的恩嗎?已是共識啦,不必多講!
真相是:罪若是真實又普遍的,它就是人人皆知的;比較之下,神恩是個陌生題目,故需多費唇舌。
你以為多重人罪,少提神恩,人會有甚麼結果?人會像猶大一樣,上吊去了。猶大就是一個知罪、明罪,惟獨不知神恩和基督之赦免的悲慘例子,只是傳統的壞鬼神學仍然一直叫我們強調人的敗壞。
你可能會抗議,說聖經不是明明指出人的罪惡與敗壞嗎?不錯,我沒否認這事實,我只是說,因為我們太強調罪惡的力量,到一地步已經忘記了神仍持守人的價值,神仍堅持人的尊嚴,我在第「III.B及C」部分就會詳細列出聖經舊約和新約的道理給你看,然後你就會明白為何天使會說:「嘩,你真棒!」
人的本質與命運若都是這樣污穢的,他哪來動機要向好?

嘩,你真棒!: Welcome

B. 觀點與角度的改變
未說聖經的教訓前,讓我先解釋改變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是多麼重要的一回事。
本來正確一點,我要說「代模的改變」(Paradigm Shift),但這樣一來,我要花許多筆墨解釋何謂「代模」,就太麻煩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87年版,第IV部分;新版將於2000年由「更新資源」出版)。
用觀點與角度的改變來代替較學術性的「代模的改變」,其實並不勉強。代模的一個意義是:人瞭解他所處之世界,也就是代表著他的觀點與角度了。假如他的代模改變了,他的做人處事的觀點與角度都改變了。
寫《與成功有約》的柯維在第23頁(英文版,下同)說得好,代模就如一張地圖,一張準確的地圖實在非常重要。譬如說,你在芝加哥市中央,手中拿著一張地圖── 那本來是底特律的,只因印刷出錯,誤植了芝加哥;結果你就在芝加哥市用了一張底特律的地圖,你可想象要去到目的地時那種挫折感嗎?
柯維說:「你可以努力改善你的行為── 你可以再努力,更勤快,加倍你的速度,但一切的努力只不過會叫你更快去到錯誤的地方而已。」(頁23)
人犯罪,罪叫人被神厭棄,因為神不能容忍罪,這些都是真實又不容狡辯的。新神學曾嘗試另一出路,多年來不單沒有成果,反給人摒棄了,這個功課我們當然不會忘記。但人的罪真的是漫天幕地,沒有止境?它真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怎麼這些詞語是如此熟悉的,它們不是單屬描述上帝屬性的詞語(omnipresent, omnipotent)嗎?怎麼竟用在形容罪惡身上了?你看見嗎?這正是問題的所在呀!形容罪惡的勢力當然是好的,但把過分的權力歸給罪惡就是不好的。
假如你拿著「罪是全能,罪是無處不在」的地圖來摸索人生的路,你怎能有勇氣去掙扎,去突破自己?你一而再地陷在罪的網羅裏,除了常常低著頭來唱「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之類外,還有啥的出路?你可能暗自偷笑,因為還贏得同輩稱你為「屬靈人」的稱號呢!但你有想過主耶穌對你的失望,你妻兒父母對你的死心嗎?
你拿錯了地圖啦,趕快換一張正確的地圖吧!
柯維談及他一次在地鐵坐車的經驗,十分具啟發性,亦說明了正確的觀點與角度會怎樣厲害地改變人的視域與心情。
在某個主日早晨,作者在紐約地鐵車箱內,人人都安靜地坐著,突然有一個男人帶著他的兒女登車。他的兒女極其活躍吵鬧,嘴是不停地大聲說話,腳是不停地走動,弄得全車人不勝其煩。但奇怪的是,這個男人好像全不介意的,仍然坐在那裏,閉目養神。
忍了好一會,至終柯維不能忍下去,他用一個克制的聲音對那男人說話:「先生,你的孩子的確騷擾著好多人,你可不可以管制一下他們?」
那人像猛然醒來,輕聲地說:「噢!你是對的,我想我要做點甚麼事吧。我們剛從醫院回來,他們的母親約在一小時前去世,我完全茫無所措,我想他們大概也不知怎樣應付吧!」
作者說,他當下十分震驚,整個人的觀感,及對孩子們的嘈吵,與那位父親看似不干預而有的反感,完全改變過來了。他說:「突然間我看事物不同了,因為我的角度改變了;我的思想不同了,我的感覺不同了,我的行為也不同了,連我的反感也消失了。」
他對那父親說:「噢,真太對不起了!可以多告訴我一點嗎?我可以給你幫忙嗎?」
因著觀點與角度的改變,人會被改變過來。
我們可以因著對生命的觀點與角度的改變,而把我們的生命改變過來嗎?
讓我再多說一個比喻來加深這思想。這個故事一定很棒,因為多次被人引用。我在心靈雞湯系列看過,在性格系列看過,柯維的名著也有引用〔頁32-33,按他引用前的交代,此故事是引自Frank Koch的Proceedings(一本海軍雜誌)〕,而我是在九十年代美國雜誌上讀到的。
兩隻戰艦奉令出海演習,當夜海面黑暗,白浪湧現。突然甲板上傳來報告:「前面有燈光,在右舷位置。」
「是固定的,還是逼近的?」船長問。
「是固定的,」兵答:「但是在我們的航線。」
「傳出訊號,叫他改航,」船長下令:「並且告訴他我們是戰艦。」
兵領命,就把訊傳給訊號兵,訊號兵傳訊:「請改變你的航道。」
「請改變你的航道。」信號傳回來。
「你要改航,」船長咆哮:「我是船長。」
「你要改航,」那邊訊號立刻傳來:「我是二等兵。」
這下船長更火了,二等兵!於是船長再令訊號兵傳:「你要立刻改航,這是戰艦。」
「你要立刻改航,」訊號立刻回應:「我是燈塔!」
你以為誰要改航?
不錯,人生好多道路之所以後來證明是冤枉路,因為我們的觀點與角度錯誤了。我們的觀點與角度錯誤了,因為我們自以為是。像那個船長,因為自覺船長了不起,命令別人改變,希冀環境改變,因而發出一連串可笑的命令。但這一切,皆因船長把握的資料不足夠,才會走錯路,發出錯誤的命令。
今天剛意識到自己要走人生路的青少年,好多時只會從友朋及社會文化的大氣候來接收訊息。因此,他考試不如友朋,就覺自己不如人;倘若他家庭環境不好,屬於社會中下,或下階層(港台大概超過七成這樣的居民吧;中國大概八成半到九成;一個進步社會如瑞典,才是一個沒有太貧窮,也沒有太有錢的人的社會),他就有一種自視不如的自卑感。要是再加上自己讀書不成就更慘!一個青少年每日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學校,他若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或凡上課都聽不明白,凡測驗考試都不合格,就等於每日他有一半時間是處於一個非自然的(non-habitual)環境下的人。一個在美國沒居留權卻匿居於美國的人,我們稱他為黑市居民,他完全不能享受合法居民的權利,因此也發揮不到合法居民的功效;一個自認為讀書不成的人,在學校豈不像一個黑市學生,你叫他怎樣發揮學生的功能?今天港、台、星有多少青少年不是做這樣的黑市學生,他對人生不是抱著這樣錯誤的觀點與角度?用柯維的說話,他是在一個陌生的都市,卻手持一張錯誤的地圖,你叫他怎樣找到目的地?
或是柯維在紐約地鐵車廂怎樣被一群喧鬧小子惹怒,或是如船長看見燈光就命令對方改航,我們都覺得是可笑的。因為我們在局外,知道小孩之母剛過世,因此小孩才吵鬧;或知道光源是燈塔,因此要改航的是戰艦,不是燈塔。今天亦一樣,有一位局外的告訴我們這班局中人:不要因為讀書不成就自視不如,不要因經濟不如人就自卑,更不要因為人微言輕就自覺是朽木;不!不!不!那既不是你的本性,亦更不是你的命運,你的本性不能由相士來評定,你的命運更不應由學校或社會來定規,你的本性與命運只能由創造你的上帝來曉諭你,這是我們要進入下一部分:「人尊貴的本質與位分」的原因。
在進入下一部分之前,讓我給你一點點心理準備。你會進入比較不是那麼容易讀的一部分,但保證也不是如你想象那麼難讀的文字。首先是從舊約來解釋神學,我必須說,不是那麼慣常讀到的神學。我們── 特別是香港讀者,日常慣看的文字都是一種給編輯刻意淺化的文字,讀上去好口語化,或意思好淺白,腦筋不須啟動或鑽深的那一種!這不是正常的,或唯一的文字效果。有時我們要叫自己可以讀一些文字意義稍為稠密,因此不是驟眼就能看明白看得完的,那麼就要稍作停步,用心想一想才繼續看下去。不要一遇上這些文字就厭煩放棄,不然我們就一生不能看稍有深度的文章。
用舊約來解釋的一種神學,是那種本於聖經而不輕視人性、不強調人的能力之餘,亦正視上帝賦予人的特權與預備,並且是一種祂已為人的特權與預備付了昂貴代價的;我們若忽略了,不單止白白辜負了上帝的心意,自己一生也莫名其妙地垂頭喪氣,浪費一生。
應該怎樣讀?找一安靜又充裕的時間,用一枝筆一張紙幫助你的思想發展,然後慢慢讀。讀到有與自己情況相接近的,把它記下,又在該段文字旁(或用紙張)用細字寫上與自己有關的地方;再仔細默想,讓意義深潛入你的意識層,進而揚棄昔日錯誤的觀點與角度,重新部署人生,這樣閱讀才會對自己有益。

II.經文
創世記九章5、6節,二章7節;箴言十五章8節;彼得前書二章9節
創九5、6
5流你們血、害你們命的,無論是獸是人,我必討他的罪,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 6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
創二7
7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箴十五8
8惡人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為他所喜悅。
彼前二9
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嘩,你真棒!: Welcome

III.釋經與現代意義:人尊貴的本質與位分
在上面我有一個小分題,論「基督教壞鬼神學的落井下石」,在這一段我會先列出一些基督教信條中特重人的罪惡,而強調人全無善可言的信條。一些好惹事生非、挑起爭端為樂的人,就會把二者聯在一起,說我竟敢稱某些教會宗派奉之為聖牛的信條為壞鬼神學,這罪我可擔當不起。
實情又是怎樣?上述二者根本不存在任何關係,二者根本不屬同一段,也沒有相同的意義脈絡。再者,我尊重教會的信條,不亞於該宗派的護法!起碼我曾用心研究它,在多本書中闡釋它。我完全尊重先賢所處的社會和教會脈絡,以及他們要制定這樣信條的背景。下面我要引用它們,旨在說明它後代一些不肖徒孫,把基督教某些真理獨立出來,然後給予局部的誇張強調,到一地步使它失去平衡,一種接近異端的思想就是這樣形成的了:把一個本來是正確的道理孤立起來,給予誇張式的強調,叫它與聖經基要真理之間失去平衡。
我在本部分要做的,是先列出信條特重人敗壞的內容,然後為免本書淪於學術專著的印象,我不會一一列出後代神學家怎樣把它過分強調的過程,只作整體性的解釋,標示出教會信眾中已成共識的一些信念,這樣既可避開旁微博引的繁瑣工夫,又容易讓我們看出問題之所在。
信條是某一信徒群體所共守的信仰標準,此等信條中特重人性敗壞者,自十六世紀以降就不知凡幾,下面所列不過是犖犖大者的典例而已。
A. 教會貶壓人性的傳統
1.亞米紐派抗議信條,第三條
人自己沒有那使他得救的信仰,也沒有自由意志的能力,因為當他處於不信和罪惡中,他既不能自己思想並願望任何實在的善事,也不能行善事(正如那使人得救的信仰所能的);他需要藉聖靈在基督裏由上帝重生,並在悟性、傾向,或意志,和一切能力上更新,好叫他可以正確瞭解、思想、願望,並實行實在的善事,正如基督在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所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2.多特熱赫特信條,第三和四項第二和三條
第二條
人在墮落以後照自己的形象生產兒女。敗壞的族類產生了敗壞的子孫。從此亞當一切的後裔,除基督以外,都因他們的始祖而敗壞了,這不是由於模倣,如古時伯拉糾派所主張的,而是由於邪惡本性的傳殖(為上帝公義審判的結果)。(美國歸正教會的譯本無此最後數字。)
第三條
所以萬人都生在罪中,按本性是可怒之子,不能有任何使自己得救之善,卻傾向邪惡,深沉於罪惡和其桎梏中;若沒有聖靈的重生恩典,他們既不能,也不願歸向上帝,對自己本性的墮落既不能加以改革,也不能傾向於改革。
3.韋斯敏斯德信條,第六章第一至六條
第一條
我們的始祖被撒但的詭譎和試探誘惑,吃禁果而犯罪(創三12;林後十一3)。上帝既特意要榮耀自己,便樂意按照祂聰明和聖潔的旨意,准許這罪(羅十一32)。
第二條
他們因這罪從原來的公義和與上帝的交往墮落了(創三6-8;傳七29;羅三23),因此死在罪中(創二17;弗二1[羅五12]),並且身靈的各部分和一切才能都被玷污了(多一15;創四5;耶十七9;羅三10-19)。
第三條
他們既是全人類的始祖(創一27-28,二16、17;徒十七26;羅五12、15-19;林前十五21、22、45、49),這罪的愆尤,和在罪惡及敗壞人性中的死,便由通常的生殖而傳於他們的後裔(詩五十一5;創五3;伯十四4,十五14)。
第四條
這原來的敗壞使我們完全不傾向善,也不能行善,反對善(羅五6,七18,八7;西一21;約三6),且全心傾向邪惡(創六5,八21;羅三10-12),從此就生出一切過犯(雅一14-15;弗二2-3;太十五19)。
第五條
這種人性的敗壞,今生還存留在重生者裏面(約壹一8、10;羅七14、17、18、23;雅三2;箴二十9;傳七20);雖然它藉著基督得蒙赦免,被遏抑,可是它本身及其作為實在是罪(羅七5、7、8、25;加五17)。
第六條
每一原罪和本罪都是違反上帝公義律法的(約壹三4),其本性使罪人有罪愆(羅二15,三9、19),因此遭受上帝的忿怒(弗二3),和律法的咒詛(加三10),因而遭受死(羅六23)以及一切心靈的(弗四18)、今生的(羅八20;哀三39),和永久的(太二十五41;帖後一9)痛苦。
4.巴克雷十五條之第四條(即貴格會信條)
亞當的一切後裔──人類,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照第一亞當或屬地的人說,都墮落了、沉淪了,而且死了,喪失了上帝這內心的見證或種子之感覺,被蛇的權勢、性質和種子所征服,當人居於這種自然和敗壞的狀態中時,蛇在人心裏播種;從此,不但他們的言行,而且他們的意念在上帝眼中都是無窮邪惡的,都是從這罪大惡極的種子發出來的。因此人在這種狀態中不能知道正道;除非他脫離這邪惡的種子,與上帝之光聯合,那麼他關於上帝和屬靈之事的思想和概念,對己對人皆無益處。因此我們拒絕蘇西尼派(Socinian)和伯拉糾派(Pelagian)的錯謬,因他們高舉一種自然之光;我們也拒絕天主教徒和大半的復原教徒,因他們主張人沒有上帝的真恩典還可作福音的真使者。然而,這種子並不歸於嬰孩,一直到他們親自因過犯而與之聯繫;因為他們本是可怒之子,照著那空中的掌權者而行。
5.美國自由意志浸禮會信仰論文,第二段
我們的始祖在受試驗時期的原狀中本是正直的;他們天生甘願順從他們的創造者,並不甘願干犯祂的旨意,直到他們受那試探人的所誘惑,干犯了上帝的命令。在此以前他們的本性唯一的傾向乃是行義。因第一次的干犯,亞當的後裔到世上,就與亞當墮落之前所有的公義和純潔大不相同;他們並不生來甘願服從上帝,卻傾向邪惡。因是,無人能靠任何生來的善良和自己的行為而變成上帝的兒女;反之,他們得救都要靠基督的血所成全的救贖,並靠聖靈所產生順服的新生命;此二者都白白地為亞當的每個後裔齊備了。
我並沒有列出近代信條(如福音派同盟信條),或地方性的信條(如印度長老聯合會十二條文),因為我無意指出個別團體的信條有甚麼不妥當的地方,我只想標示出整體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特徵,而上面列出的已有足夠的代表性。
那麼我是說上列的信條有問題了?主禁止,我不單不是這樣看,個人也十分喜愛部分的信條,如韋斯敏斯德信條。但就如費伯里在《Y歪信徒》說的,基督徒有一共同傾向,喜歡以偏概全,特別愛強調人的罪,利用罪咎感來控制人(參中譯本頁22、28、48、88、160等),於是我們在教會的講壇、出版物及圈中流行的術語中,就充塞著貶壓人性的言論。我們視人為一無是處,沒有作善的可能,連一切善行若不是假冒為善,就是別有居心,總而言之就是從裏到外都敗壞透頂。
「人不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嗎?這形象怎麼了?」有人會問。
「都因著人一而再的犯罪而完全失落了。他不再能夠為善,他裏面也完全沒有行善的傾向、意識,或能力。」這是我們在教會聽到的標準答案。
假如有人不甘心地再追問下去:「人若真的這樣徹底敗壞,他怎樣在自己的自由意志下立意離罪悔改歸神?浪子若全然敗壞,他怎樣有『我要起來回家』這個念頭?」此外,還有人會加上一些實例:「香港每年過億元的慈善籌款是全然敗壞的事嗎?九九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無國界醫生群體,當中不為己利而貢獻自己給貧窮或天災蹂躪之災民的醫生,也同樣是假冒為善嗎?九九年台灣大地震,災區普里醫院的醫生面對著一個狂噴血的病人仍用嘴對嘴人工呼吸救災民的善行,也是假冒為善嗎?」我不知道一個典型信徒(例:保守派信徒)會怎樣回答。
不錯,我們完全承認,人就是有更驚天地泣鬼神的善行,也不會為他賺取在神面前半個位分,但哪個無國界醫生做這一切的事是為了要賺取進天國的資格?你看到嗎?在堅持因信稱義之際,我們必須在人不能靠善行得救,與人在本性上仍有為善的可能,在這二者上找個平衡點,別再強調人不能靠善行得救,就把人說到半點為善的意向與能力都沒有。不然的話,我們不是尊重耶穌救贖的大能,只是幫了撒但一個忙,把人說到沒有半點希望。人到了這個地步或習慣這種思想,還能對救恩抱半點希望嗎?
我們像教會眾先賢一樣,完全摒棄伯拉糾主義(英四世紀一異端,主張人內存著向善的能力,可以與上帝合作,作成得救的工夫)。但不要讓我們落到另一極端,把人說到比腳底泥還不如。不!我正要在下面指出:舊約認為人的「神的形象」並沒有因人犯罪而完全失落。再者,新約對信徒的本質與命運更是異常珍重,我們相信天使是因為上帝這樣酷愛人,而不斷說「#※=?→」,翻出來就是:「嘩,你真棒!」
B. 舊約論人的尊貴(創九5、6,二7;箴十五8)
在本系列5「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中,我們討論過就是人在多次犯罪墮落後(伊甸園、巴別塔,和洪水後),神仍然強調:「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形象造的」(創九6),這個事實還是一個有效的事實呢,因為上帝是以此保障挪亞後裔不受人或獸的侵害(5節)。
第二,我們解釋了,上帝與人立約,也是跟一個有神之形象的人立約,因為只有這些人才是本性地屬神和愛神的人(創二7)。
第三,這種瞭解是堅決拒絕給罪惡有過大的力量,免叫人陷於絕望之境。是這種與神親密的關係,確定了人神間不可稍離的互動性;不錯,正是此點,它為人敞開了一生機勃勃與無限可能的大路。
第四,人的本性與身分,不僅是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不然祂就不會造人、救人,祂也不會叫人禱告。這思想是絕對革命性的,神也需要人?特別那些愛把人說到一錢不值的人就更難想象了。
這些都是我們已經討論過,又加以肯定的,現在我們要再向前推進。
  以下是關於舊約對人的肯定。假如基督教有貶壓人性的傳統,那麼我們起碼可以這樣說,猶太教有另一種傳統是本於舊約聖經而給予人一種有條件性的肯定。這個條件(如本系列5討論過的)就是在立約關係下,人是神需要的(Levinas, Abraham Heschel)。Levinas最愛引用箴言十五章8節:「惡人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為祂所喜悅。」希臘人的神觀是高高在上的,不為人間世情所動心,故有「不動」(immutability)之說,這是最糟糕的一種人神關係,因為基本上它是與人無關的。但一個為人的世間情所掀動的上帝,祂不是無動於衷的;不,祂有明顯的愛惡,且是受人間的善惡所影響:祂見惡則惡,見正直則喜。正直人即為祂所喜,凡是活的都需要喜悅,故人就是祂一個「需要」(need)了。
按布格曼(W. Brueggemann)的看法,舊約完全沒有興趣討論一個自主的、自足的人。人的價值不在神之外尋找和建立,而是在一特定的與神關係上,這就是約的關係(參Theology of the O.T., Augsbery, 1997, pp.450-458)。
第二,在這立約關係,人不是受貶壓與約制的;剛相反,與人立約的上帝對此約有矢志不渝的忠心與激情,是在神對人的忠心與激情下,祂賦予人自由和主動,甚至不惜為了給人自由和主動,祂寧願為人「選擇錯誤」之後預備付上最高的代價,就是祂兒子的生命。這是整部舊約的激情和新約的福音。是在上帝這種激情與福音下,我們說人必須以順服來回應上帝的主權,是一點不會叫人的自由與尊嚴受到貶壓;事實上,反而是人被肯定與抬舉了。除了人是被完全肯定與珍惜,誰會為他人獻上自己最寶貴的?那麼人在濃烈被愛下而順服,又哪會有被貶壓之感?
第三,人的身分與尊嚴,不僅存在於本性上他與上帝之間一種分不開的關係,甚至是屬於上帝的需要。人之所以尊貴,更因為他一生的生活與工作都不斷有機會聽到上帝的呼召與邀請,呼召他離開黑暗,邀請他與上帝做伙伴,一齊同工,完成天國的大業。這部分太重要了,必須細述。
東正教神學家(例:George Forosky)很看重罪的消滅力量。意思是說,世界是從無被造出萬有,又因為上帝是聖潔的,祂不能與罪並存。這個世界怎樣從無有而來,世界及其上的人若犯罪,世界及人就全因為罪而叫整個受造界解體,重墮無有。但人的確是犯了罪,又玷污了大地呀── 這正是上帝施行救贖大功的時候了,希伯來書說神「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為的就是保存萬有,免重墮虛無,存在成了不存在。
上帝救贖的奇妙不僅是保存萬有,祂還不斷呼喚祂的子民要離開黑暗,與祂同工。舊約時代是呼召以色列民,新約時代是呼召基督徒,與祂進入伙伴與同工的關係。
有人提出一個久被忽略的問題:「嚴格來說,舊約是沒有提及耶和華,只有耶和華或神與實體的關係。」(Rolf P. Knierim,“The Task of O.T. Theology”, HBT 6, June, 1984, p.36; quoted by Brueggemann, op.cit., p.409)。這也說明了人是上帝的一個需要。
但這個人神關係可不能用人類關係,或天然宗教的投射來猜想它的內容啊!在舊約,凡是提及神的行動的,舊約都以神為主體,用上強而有力的動詞,而人就是在動詞內的接受者或被動者。例如:「耶和華創造」、「耶和華拯救」、「耶和華命令」、「耶和華引導」,而人就是那個被創造、被拯救、被命令,和被引導的那位。就此意義而言,人是神一切工作的對象,布格曼認為這個模式的文法是舊約作者用來突顯上帝的主動性的方法(頁409)。
就如上面解釋過的,儘管人是上帝工作的對象,人的自由與主動性並沒有因此受到損害,因為神不是在法律條文下行使祂的權力,祂乃是在愛中對人發出呼召與邀請。人有實際的自由來拒絕,這就更顯出主動的、信而順服的是寶貴又真實的了。
我們且用一個男女在互相愛慕下發生的性行為,來瞭解這個主動被動性。任何一場由愛做主導的性行為都會有一方是做主動者,就說是男方吧。這場性愛若是在愛情引導下來進行(以別於因金錢或家族、傳統等原因而有的性行為),男方的主動會誘發女方也會做出主動的行為,這樣的性愛才會自然及滿足的;若男方一直是主動,女方一直是被動,或相反,那麼二人都不會感到滿足。
同樣地,女方不會因為這場性愛是由男方做主動,女方就覺得自己是個玩物,只是一個被動的物體(object),全無價值尊嚴可言。不,她若是真的愛男方,她也會時作被動,時作主動;她不會因為性愛是由男方主動發起,就有被貶、被辱的感覺。這種主動、被動的地位是恆常交錯,各有其時的,不然就不足以說明二者間是有沒有愛了。這種情況不僅在做愛的行動上是如此(做愛行動只是更容易想象和瞭解而已),任何有愛的元素存在於二人之間的行動,都會有這種現象,大者是如上述的做愛,小者如二人互通電話,亦是如此。
上帝呼喚與邀請人進入與祂為伙伴同工的關係,我們必須強調這種關係。在人與上帝同工的實際經驗裏,人不是一直只處於被動候命的情況。事實上,人主動地做好多事(包括正面的配合與反面的背逆),都會直接地影響和改變上帝的。上帝把祂自己完全向人赤露(externalizing Himself),祂自己整個的神性沒有一點不向人剖明,祂真的可以說是為著人和與人的關係,祂甘願踏上一條不歸路,完全因人的主動回應而狂喜,因人的背逆而憂傷。祂變得向人是完全敞開無防的(make available)。人是在上帝這種沒保留的愛與激情下,他至終明白自己的身分和尊嚴。
倘若人如基督教部分傳統所解釋的,是一錢不值,上帝為甚麼會為這樣一個對象走上不歸路?為這樣一個對象押上一切?甚至自己全然敞開無防?地上假如有一個人這樣愛我們,我們也會因這樣的愛而有自重感,在愛裏面覺得自己有價值吧,何況這樣愛我們的是上帝,是耶和華!
人與上帝的關係,是完全互動式的,而不是主奴的關係,這樣的認識叫我的心撲通撲通的,狂跳不已,有點像自己初戀時的感覺。

嘩,你真棒!: Welcome

C. 新約論人的位分(彼前二9)
新約直接稱人的位置不單是尊貴的,也是非常獨特的。有一節經文我在別書也討論過(參《還我祭司的豐榮》,香港,1999,頁138及下),但因與本題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值得再讀一遍,它要指出的,正是人的位置不單是尊貴,也是獨特的: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1.「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
「惟有你們」一語,絕對是排外性的,它用英文來表達最傳神,譯作中文是:「你,亦惟有你……」是被揀選的族類。
無可否認,這種排外性的用句有它強烈的猶太色彩,事實上整整四個短句都是舊約的(參賽四十三21),也是用在立約子民的範圍內的。但在彼得前書,作者則是用在教會身上,是專指信徒而言的。
從舊約及猶太教的背景來說,「被揀選的族類」是整個猶太人民族意識之所在,因為它是直指立約這一回事的(出十九5-6),而且是在這約中神與以色列人建立了一個特殊的關係(出十九5)。今天教會蒙揀選,也是根據這個事實。這是從聖經與神學的淵源上來解釋的。
實際經驗又如何?「被揀選的族類」,有現代聖經譯本譯作“hand-picked”,這是既達意又忠於原意的。“hand-picked”也許可譯作「精挑細選」吧。去過菜市場買菜的人沒有不明白甚麼叫做精挑細選的。老婆婆買東西特別挑剔,她們買薑,不喜歡的部分全折下來,那是包括細小的、枯乾的、有蟲的、有壓壞痕跡的,完全給折下,結果她選上的只是一塊薑的主體部分,又肥又美,略為次好的也逃不過她的手指功。
信徒也是這樣的一個揀選。有時我們會在一個人潮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或以為自己是在一大佈道會中決志,與自己一起決志的有幾千人,我們就不再知道自己是神千挑萬選才選出來的。
既然這是由數字與人潮造成的錯覺,就讓我玩一玩統計數字的把戲吧。你是香港人?台灣人?新加坡人?你可知上帝在你的國家中是幾多人才會選上一個基督徒?若是在香港,一百個人祂只選上少於五個人,新加坡是少於十八個人;而台灣最少,少於三個人。老婆婆要在生果攤買芒果,也不會每一百個才選上三個吧,上帝在台灣竟然從一百個人中才選上三個人作祂的門徒,算不算hand-picked?
2.「君尊的祭司」
和合本這個譯法叫近代讀者比較摸不著頭腦;它的本意是說,基督徒被選立為祭司,祭司是為皇室而選立,選立後為的就是要服事皇室的人。故此,基督徒的祭司班次不屬小沙彌的級數,他是被召入宮服事的,故應屬大祭司班次。
好多現代基督徒對自己是祭司(不消說大祭司),總有一個不自然的感覺。因為他印象中的祭司,只有舊約那種,即一個老頭,長著濃濃的鬍子,身穿祭司袍,說不定胸上還掛上胸牌呢!要命,你叫一個現代基督徒怎樣代入,不要說如何履行聖職了。還有,我們的聖所在甚麼地方?供職的聖壇呢?
不如讓我們倒退一步來說,就算是一個中年男士,又有供職的聖殿和聖壇(就說是一個全職神職人員吧),穿上祭司長袍,掛上胸牌,他就是一個現代的祭司嗎?才不呢,他很可能不過是一個現代的廟祝而已。
現代祭司是在神立他的專業、崗位上,堅守自己是基督之代表的身分,在他的專業上建祭壇來服事神、服事人。他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要讓人從他的身上看見上帝,看見希望。他亦不斷為身邊的人代禱代求,好讓他們早日得嚐福音的好處,這才是做祭司的現代意義。
今天社會一個發展的趨勢是愈來愈小圈子化。數年前我應邀去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作周會演講,我解釋了這個社會發展趨勢;散會後,院長特意走來同我傾談,說演講解決了他一個謎團── 他多年來不明白為甚麼學院為同學安排活動,反應非常冷淡,但宿舍間自己搞的活動就人頭湧湧,現在明白了。不錯,正是這樣,譬如說,你是金融從業員,你有自己的專業圈子,你怎樣叫你的牧師走入你的圈子去講耶穌?不,完全無效。你要你的同事得聞福音,你就是他們的唯一希望。你在他們中間,建立祭壇,代表上帝向他們傳出恩年的信息。
3.「聖潔的國度」
「聖潔」是一個最常被誤解的基督教神學名詞,人習慣用道德層面的聯想來代替它應有的神學意義。甚麼是聖潔呢?聖潔就是不沾人間煙火,出凡入聖,清潔絕拔的光景── 這就是天然宗教性加上道德層面的無限投射而得出的意義。就這意義來說,誰能達到呢?
基督教有些追求成聖的群體,就是本於這種聯想而做出許多離世遁跡的奇怪行徑:輕者遁入沙漠,遠離聲色犬馬的引誘;重的住在柱頂四十年,希望也算是遠離凡囂的一種努力。他們果真得了道嗎?怎麼可能得道呢?當你把它原有的聖經與神學意義,代之以自然宗教和道德的意義。
傳統教會追求成聖的道路,則採取一種全然消極的態度。怎樣可以成為聖潔?要成為聖潔,就不可吸煙,不可飲酒,不可嫖妓,不可賭錢,還有,不可……。聖潔就是不可這樣,不可那樣,基督教變成了一個新法利賽主義。
「聖潔」正確的聖經與神學意義又是甚麼?按舊約的意思,聖潔就是「歸耶和華為聖」(separate apart unto God;出二十八36),這種聖潔全部不是由人的美德累積而成,它是本於一個聖化行動,就是把自己分別出來歸給神,這個歸給神的行動就足以叫那個人聖化了。從此以後,才不為世用,情不為俗耗,一切都歸耶和華。
基督徒原本就是這樣屬於上帝的國度,而這事實也是叫基督徒成為聖徒的原因── 一個初期教會信徒間愛這樣彼此稱呼以作鼓勵提醒的名號。
4.「屬神的子民」
這裏有兩層意義,彼此又是有關係的。
首先,它標明「子民」是屬神的,這是信徒的價值來源。子民不是本身有甚麼特別的價值,他的價值全是因為所屬是誰的關係而來。
有去過博物館參觀嗎?裏面有許多陳設品,它們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的所屬而有的,如蕭邦的樂譜、愛恩斯坦用過的筆,或瑪麗蓮夢露穿過的晚裝,都因其所屬而價值不菲。單單一張紙、一枝筆、一件晚裝,本身可以值多少錢呢?但給名人擁有過,它就成了無價寶。
這對基督徒的價值來說,也是如此。若單以人來講,我們這個一百幾十磅的臭皮囊值得幾多個錢?就算加上後天的資格、經驗和才能,仍然十分有限;但我們是屬於上帝的,是祂用重價買贖我們的,這個身分就不得了,足叫天使又說一遍:「#※=?→」。事實上,是這個「屬神」的身分,連撒但對我們也有忌憚,牠不能恣意對付我們,一切都不一樣了。
第二層意思是,這個「屬神的子民」不是個別及單獨的,它本身是一個教會,因此除了屬神之外,是彼此相屬,聯成教會的。不錯,這個彼此相屬仍然是基於我們是「屬神」這個關係而來的。
「沒有人是一個孤島」,我們都聽過好多次了;我們是一個半島,在不可見的海洋下面,我們彼此是有聯繫的,不分你我的。
這個彼此相屬的關係叫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一種「相屬感」(belongingness),而這種相屬感叫我們不孤單。無論是整體教會落在試煉中,或個人落在患難裏,知道自己與其他信徒相連,與二千年來歷代聖徒相繫,我們的信心就回來了,我們的希望亦重燃了。其實,整個宣教的行動不也是建基於此嗎?
我們出去,因為我們可以回來,因為我們知道大後方有人不斷為我們禱告。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出去,因為我們學效主耶穌的榜樣,暫時放下圈內九十九隻羊,好去尋圈外的第一百隻羊,既尋見了,就把牠扛在肩上回來,與九十九隻羊一起。這不正是祭司的目標嗎?
「屬神的子民」,它說盡信徒的價值、工作、關係、目標,與生活。
新約論到信徒的價值,當然不止彼得前書二章9節;但這短短一節已把信徒的本質、位分、職責、特性、價值,具體而細微地說明出來。信徒必須學習把這教導默記,讓它沉澱在我們的意識裏,好叫我們不再接受任何來自社會、文化、制度、家族、友朋的判命,好好發揮上帝原已分配了給你的分。

嘩,你真棒!: Welcome

IV.本系列總結:再上路
該是時候讓我們回顧一下走過的路了。
本系列5「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一開頭,我們就宣告: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份神蹟,而啟動神蹟的按鈕是只握在你手裏,你不動就神仙難救。我們說,啟動神蹟既不神祕,也不深奧難明。我用了馬利亞破瓶傾愛的故事,論到把自我完全獻於壇前,自此以後,一生不為世用,只為天國擺上,這是無數感人傳記的核心點,先賢先聖就是這樣叫他們的生命流露出香氣,一直流入社會、流入歷史的。這個神蹟仍然不斷地發生著,因此我們力邀你嘗試一下。到底說來,你有甚麼是輸不起的呢?把自己全然獻在壇上,是二千年來信徒能發出香氣的不二法門,你並沒有足夠資料推翻的。
跟著,我們用兩篇──「靜靜聽.心靈聲」和「煉金師的叮嚀」,來討論一個極為被現代人忽略的真理,就是「靜聽心靈聲」的奧祕。好多人左問右問,就是想尋求自己可以奉獻終生的祭壇,殊不知由始至終,其實聖靈在他內心未曾停止過發聲。我們習慣活在鬧市,只習慣市內的煩擾,只聆聽別人的聲音,有些人從喧鬧的宴樂進入廁所如廁,那麼幾分鐘的獨處都會叫他心靈忐忑不安,非再淹沒在人群的喧鬧中不能安然。這種都市病已經叫人百病叢生又效率低降,應付之計是要重執生活的自主權,為自己闢出一段私人時間,一片私人空間,開始過一點點有獨處機會的生活,然後聆聽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不管你不是基督徒而叫它為「原知之聲」(intuition),或是基督徒而叫它做「聖靈的聲音」,它的特點是很少機會錯的,為甚麼還忽略它?
最後(即本篇),我們往更深層次發掘,指出人的本位是好寶貴的,上帝按祂的形象來造我們,這形象並沒有如壞鬼神學說的,因著人類犯罪而失落;剛相反,上帝不僅在人多次犯罪後(伊甸園、該隱事件、巴別塔、洪水)仍然強調人是按神的形象被造這事實,祂還甘願與人立約,以後又按立約的關係(即伙伴關係)來呼喚人離開罪,與祂合作,共闖新里程,同走天國路。這是人能啟動自己生命神蹟的本體基礎,也是聖靈要不斷在我們內心發出呼喚與呼召的原因── 這就是我們走過的路。
前三篇每解釋完一個基本真理,我都有一大段是實踐建議,每一步都是經過實驗,證實是可行的。本篇既是總撮前面三篇的要旨,就無需有另外的實行建議,不然就不真實了。但在掩上本書前,我還有未了的話,作為願意啟動自己生命神蹟者的推動力,且讓我分點說明:
A. 別淺化你的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教內教外的出版界都充滿了一種書籍,就是流行的假心理學書籍,它們有一共通點,就是敢於指出你的問題,然後給予淺化的分析和處理,好像你只要跟著書中簡單的步驟,小至人際關係,大至性格問題,都可以一日內弄妥修正,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
好多人深表不滿,他們提及的問題若是真實的問題,它們就有悠久的歷史和複雜的成因,怎麼可以快快弄妥?寫《與成功有約》的柯維一針見血地指出:太久了我們不必耕耘就可以收穫,我們也許忘記了下種的需要(頁19及下)。這是作者為他的博士論文而檢視過美國近二百年來論成功的書籍而有的結論呢(頁18)。這些書籍教人用技巧來叫別人喜歡自己,或假裝對別人的嗜好感興趣,目的是使別人做自己要他做的事,或運用「能力模樣」來叫別人順服自己等等;但柯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的性格若沒有改變,只運用心理技巧叫人改變,叫人做我要他做的事,叫人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叫人更有動機,叫人喜歡我或別人,這樣的改變是不長久的(頁21)。
你也是一樣,相信自己一錢不值,做甚麼事都是失敗以終,自己不如人,這種意識與自我形象的形成已有很長的日子,是嗎?差不多可以說自小就如此,已經有一生之久,幾條簡單的心理技巧又豈能扭轉乾坤?你學習這樣的意識要一生之久,把這種意識剷除(unlearn),又豈能只求朝夕?請給自己長一點時間吧,免得這個糾正的努力變成另一宗失敗的回憶。
記得本篇第「I.B」部分討論到觀點與角度的改變嗎?我們說許多人對自己的觀點和評價的角度都是錯誤的,他們像一個拿了錯誤地圖來找地方的人,結果一定甚麼地方都去不成。你必須先知道自己是走錯了,然後返回原地(unlearning的步驟),然後換一張正確的地圖,重新學習認識,然後才再上路,正確的方法是不是這樣?
一生都看不起自己,又怎能要求運用一些浮淺的心理技巧作朝夕的改變?
且讓我作如下的建議:
1.用一張紙,把它分作三欄。第一欄,把過去一個月你在生活與工作上不如意的事記下來。包括說過後悔的話,開始一項工作而永遠做不完的,與同事或家人的關係弄僵弄糟的,損失了金錢的投資,買了後悔的衣物或東西,一一記下來。
2.在上面列出的事項右邊(即第二欄),仔細記下你做壞了一件事後對自己發過的脾氣,生過的氣,給自己的評語,這一項要具體又誠實。
3.在第三欄記下現在這時刻的評語與解釋:當初的失敗可有客觀的因素?你現在怎樣評價當初的努力?你過去一個月的失敗和對自己的評價,就是你真實的自我學習,拒絕把這表之外的消極評價也攬上身。
4.以下是修正的工夫。把本篇第III部分「人尊貴的本質與位分」再讀一遍,然後用筆記下它的大綱和要點。分作舊約、新約兩大部分,然後找一安靜可以獨處的時間,進行深思沉澱的工夫,這是改變自我意識最重要的工夫,因此輕慢不得。
把你寫好的大綱背下來,在心內把大綱圖像化,思想上帝造你,就是造成一個這樣尊貴又有價值的你,你不錯有軟弱,但你的軟弱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把上帝創造的你完全敗壞與勾銷。你心底不斷有召喚與邀請,就表明上帝並沒有放棄你,是你的壞鬼神學常引誘你,叫你放棄自己,千萬別上當。
5.以後一個月內,在每朝早起床前,先把你寫的大綱和由大綱形成的圖像重想一遍,告訴自己這就是上帝創造的你和基督救贖的你,對他說聲「早晨」,也不忘記向上帝說聲「多謝」。
6.由今天起,也找另一張紙同樣分作三欄,第一欄記下每做對的一件事,做成功的,得朋友或上司讚賞的,對人做的好事,一一記下來。第二欄記下成功的原因,同樣要真實又坦白,不要在這關節上謙虛。責備自己夠狠,讚賞自己也要夠誠,可以嗎?在第三欄,寫下評價,也不要忘記歸功上帝,對祂說聲謝謝!
這是一個有效地解除自己過分消極評價的方法,希望你認真嘗試。但你還有要注意的地方。
B. 預備付代價
浮淺的假心理學技巧是不需付代價的,大多數是教你改變一下心理上的態度,就應許你立竿見影,這種沒代價的應許是叫它受歡迎的原因。但人在世上已過了那麼多個寒暑,還有這種不勞而獲的心態嗎?不錯,請你告訴自己,凡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要付代價的,有些還頂高昂呢。讓我提兩點給你參考,其他就自己觸類旁通好了。
所說到的代價,並不是拋頭顱、灑熱血那麼高昂,我們的目的是要扭轉自我形象,記得嗎?我們在本系列7的下半部談到「成事的操練」,這是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要改變自己一事無成的自我形象,難免要為自己每天的生活訂下一些計劃,就如有系統地參加一些課程,叫自己的知識能有增長。好多人是報名時最熱心,之後就蹺課的人,不能完成整個課程的更是常見。你不要這樣,為要改變自己有始無終的壞習慣,你要對自己說,這個課程無論怎樣都要圓滿地完成,哪怕講師授課沉悶,自己又有許多突發的事情。
要麼不報名參加,既參加了,就說甚麼也要堅持到底。當然不是為了叫自己付出的學費能物有所值,只為了要改變自己棄亂始終的習性。上課前與朋友正談得興高采烈嗎?突然有人請吃大閘蟹嗎?或是有朋自遠方來?對不起,沒有一個理由是蹺課的充分理由,你仍然要說聲對不起,就起身告別而上課去。試試看堅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個課程會給你的滿足感。
再者,你不忘記自己是耶穌選立的一個祭司,那麼你當然要有事奉。要選甚麼樣的事奉,你可要仔細明辨,一選定了,就非把它辦成不可。也請你記著,不成不休是改變自己一事無成的最直接途徑,從計劃的開始就拒絕給自己任何借口的機會。
要做成一件事,你需要向老行尊請教成事的步驟,把要成事的步驟分作階段,每日三段時間(早、午、晚)都只把那事件的階段放在心中;校正目標,只做與目標有關的事;最後,心中常想著下一階段要做的事,你的目標就一定會達到。
為要完成一計劃,你要犧牲好多即興的玩意兒;為了完成一目標,你要請教別人,或購置一些輔助性器材,這些都是你成事的代價。你付出了,就表明自己已近目標多一步,自己一事無成的感覺又會遠離你一步,值不值得?
C. 注意心靈給你糾正的聲音
就算你平日沒有聆聽內心聲音的習慣,在你立意糾正過往積習時,心靈會特別活躍,它是你最好的導師。
你可有這個經驗── 別人給你一個錯誤的評語,你內心會為自己呼冤?別人誤會你,你內心會為自己辯屈,這就是心靈維護你自我的作用,可惜這種功用常給人忽略了。現在是你一個最好的機會去體驗它功能的時候。
我曾經用了兩篇的篇幅來解釋靜聽心靈聲的藝術,因為這是一個被人忽視過久的能力,有些人甚至會懷疑它是不是真的仍在那裏。在那裏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它不同的名字,或稱之為「良心之聲」、「原知之聲」,「聖靈之聲」,甚至是《煉金師》(The Alchemist)一書說的「兆頭」,它就是那麼一把溫柔聲在你心底興起來。它最顯著地存在的是你失意時、獨處時、自省時,或被人誤會、受人冤屈、客處異鄉時。假如你深深感到過去某些壞習慣已經把你拖垮,你要奮起掙扎脫離它的魔爪,這時內心的聲音常會出現,它會不斷鼓勵你繼續;偶爾失敗,它又會安慰你,為你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後督促你再來過。過去我們若不是太忙於應付身外的環境或要求,就是以為只有其他智者高人才可以給自己指點迷津;結果,相同的都是:內心的聲音完全給壓下了。
我是強烈地主張人要有獨處權利的人,你沒有習慣性地有時間與空間來面對自己,你就不可能會聽到自己心靈內的聲音。若你心靈內有聲音升起了,不要立刻亂動,不妨先靜下來,與它展開對話:「甚麼?你可再說一遍嗎?」、「你是不是這個意思?」、「抑或是那個意思?」、「怎樣可以做得到?」、「你以為我可以向誰求助而會叫目標較容易達得到?」
經過一輪對話,你心底的聲音會更具體、更通透明亮,立刻找一本小冊子(如《心靈筆記》,陳天賜,更新資源,1999,可用作記錄)把它記錄下來;不要相信大腦的記憶功能,你的腦子是用來思考,不是用來記憶的。
用本子記下來有一個好處,你可以把說話記在每頁的的開首,跟著寫下實踐的步驟,這個步驟必須寫得仔細、清晰,又具體,它才有鞭策力叫你非把它做成不罷休。
經過一段時間,給它作過檢討:整體成功嗎?哪一部分失敗了?原因是甚麼?也把這個檢討一一記下。你若有五個這樣的目標成功達到,就永遠沒有人再可以說你是一個沒有成事力量的人。恭喜你,你脫離了昔日來自自己及他人的陋習和指控,你是一個新生的人。
讓我跟你分享一個真實的經歷:心底內的聲音不僅是在人失敗或改變陋弱時才出現。你養成了聆聽它的習慣,它就會不斷出現,在晴天或雨天,在你喜樂或憂傷時,都會對你說話,它成了你自己的一部分。但同樣的,你若忽略它、泯沒它,不消三幾次,它就會再度隱退,不見其蹤了。這個現象我想是聖經叫我們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的原因(帖前五19)。
D. 為自己建立做人處事的原則
把過去十幾二十年的陋習解除(unlearn),是一趟非常豐富的經驗,你若有寫日記的習慣,不妨仔細記下。就是沒有記錄的習慣,也因這種豐富的經驗,為自己建立一個全屬自己的做人處事的原則,它是由你的經驗而歸納出來,因此一定會有效又觸目。
與我們一般的想象相違,我們以為「同其塵,和其光」是與人相處之道,其實人人都不介意身邊有一個有原則,又堅持原則的人。其實,何止不介意,我們還引頸以待呢!
甚麼樣的原則呢?就讓我用「我此生必要有所成」作例說明吧;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目標,但這原則與本系列的主題有關係。
不曉得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一生要有所成,對常人來說是一個過分的要求,它只是對有某種天賦,或天生是領袖的人才有意義;於是人人都任讓自己放縱於無所成,只是渾渾噩噩地在平凡中衰老,然後死亡。
要自己有所成,我們需要一個開始、一個起點,這個起點並不需要等待一個奇遇才成,像得到上天奇特的呼召,或某天遇上山轟雷動的經驗才開始。不,它可以在一個好平凡的日子裏開始,且讓我給你一點建議。
1.一切由夢想開始
不管你發的是白日夢,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它都是你心中長久的願望(C. Yung之說),為甚麼只容許它停留在心底裏一個隱晦的角落,不讓它見天日?你可知一個人的夢想很可能也是來自神的呢?讓我再跟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1968年至1973年,我在香港證道出版社做編輯主任,但自小我就是一個愛讀書,也嚮往有一天能廁身大學的生活。做編輯的年間,辦事處與家相隔半小時步行的距離,而我們當時午膳時間有一個半小時,故我習慣急步回家(約二十五分鐘)吃午飯,然後再急步回辦事處;返到辦事處,同事未回,我習慣用那段時間禱告、讀經,和作點下午工作的部署。
1973年夏天的一個下午,禱告時心中突然浮現聖靈的聲音,且是用英文發言的:“Arnold, Arnold, I want you to wrap up the things you are doing, and go abroad to study. I want you to prepare yourself for another kind of service.”(譯出來可能就是:「Arnold(我的洋名),Arnold,我想你完結現在手頭做著的工作,到外國深造,我要你預備自己作另一種事奉。」)有了這個指示,我的心異常平靜,並訂了四種方法去評檢它是不是來自上帝:a. 我跟當時相戀了多年的秀嫻商量,她全力支持;b. 我回家好謹慎禱告,愈禱告心意愈堅;c. 我跟同事商量,他們全體支持;d. 我跟當時我心中尊敬的屬靈長者交通,哪知有一個甚至對我說:「我等你有這個分享已有多時了。」他們之中沒有一個反對。我知道心底內的聲音的確是來自聖靈了。
現在事隔二十多年了,有時我問,當初的啟示有可能是來自自己愛讀書的潛意識嗎?但回轉一想,是又如何呢?聖靈難道不知道我的潛意識嗎?是神造我的潛意識的,祂不可以叫潛意識與祂的計劃配合嗎?我怎可能還繼續把我的、神的、屬肉體的,和屬靈的分割呢?祂難道不能叫祂的聖靈與我的潛意識二合為一嗎?我赴笈渡洋的日子已過了好久,現在回想起來,它為我的生命和使命開了不知幾多個新領域;有好多的新領會和新肯定,沒有出國的經驗是絕對換不回來的。例如:自小就自覺不是一個理科人才,是去到美國被迫讀「相對論導論」而取得優異成績,才完全改觀了;從此以後,我永不容許有人對我說我是讀不成書的,像我在中學的日子。
放洋深造也許是我多年的夢,但上帝用夢來成就祂的計劃,上主也不是沒有先例明訓的。那麼,甚麼才是你的夢?由那裏開始吧。
知道自己的夢是甚麼,你下一步就是找你的伴侶一起商量,能追夢成功自然需要伴侶的支持,沒有更必須的條件了。
最後,你千萬別誤以為,我現今年紀還小,夢想當不得真。你知嗎?美國有一大學做過一研究:夢想愈早,會成功的希望愈濃。
2.建立原則
一個有使命在身,或說一個會成就大事的人,都不可能是一個隨和的人,他一定有自己所立的有為有不為的原則,好能成就自己定下的目標,這是你一開始就要弄清楚的。
怎樣用時間、用金錢,是反映一個人會不會成大器的最好量度方法。你若有非做成不可的工作,怎麼可能人去飲茶你又去,人去唱卡拉OK你又去,你還哪有時間做你要做的事?你把時間用在甚麼地方,餘錢用在甚麼地方,都足以反映你是不是一個有計劃,又朝著計劃一步一步挺進的人。
你會害怕壞了大伙兒熱鬧的情緒,所以就是自己並不享受的玩意也照樣參加不誤?你怎麼知道別人沒有你的分兒就會缺少快樂?你甚麼時候開始相信作樂是一定要湊足某一數目才成事?我們社會上不錯是有些人一直都只在做損人利己的事,但也真有些人是一直做損己又不一定利人的事,你是不是其中一個?
家中有在學的孩子的,一定最易明白建立原則才能成大事的意思。你有弟妹或孩子是考中學、大學或學位試的成員嗎?他們是不是有一條好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有堅定參加不參加飯敘或茶敘的原則,有些還告訴家人,晚上幾多時之後不准打麻將或把電視聲浪調高,家人不是一一接納,並作出相應的調校?這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考試成功)而訂下規則的最好說明,現在你只要告訴自己:我一生為遷就別人而要調校自己,今天我不再任讓我的生活一事無成,我開始有我的原則,有我的目標,拜托你們幫幫忙。
定了目標,勉力而為,你開始經歷一些奇妙的改變:你開始眼看自己經歷成長,看見自己一個關一個關的過,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成長,你不再認為自己天天都在原地踏步,過著自己也討厭的不斷重複的生活。
還有,當初你認為自己沒有建立原則又可按著而行的可能,現在你發現,因為持守原則已有一段日子,它已變成你的一部分,守原則成了你的天然性格一部分,你會驚訝它原來絕不像自己想象的困難。
當然,最後你會發現目標已非常逼近,甚至可以說是成功在望的了。
最後,謹以艾略特一句名言作結:「不要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盡頭,就是重回起點,並對起點有個重新的瞭解。」

V.喻道材料
1.柯維在地鐵車廂的經歷
參I.B第9-15段。
2.誰要改航?
參I.B第17段及下。
3.名人衣物的價值
參III.C4第2-4段。
4.筆者夢想成真的分享
參IV.D1第2-5段。

使用建議
本篇道的篇幅頗長,講者可按需要選擇使用。

嘩,你真棒!: Welcome
bottom of page